- 凌纯声1956〈中国台湾与东亚的巴图石匕兵器及其在太平洋与美洲的分布〉,《考古人类学刊》7:1-21
移川子之藏於1934年所发表的文章内,首次提出台湾发现了巴图形石斧此种器物,至今,台湾地区已经有发现约四五十件的巴图形石斧。这器物广泛地出现於台北和西南部平原地区,尺寸多偏大型,长度由最大将近80公分至最小约20公分。巴图是目前所见台湾地区史前人类所使用之最大型磨制石器,器身呈扁平的长条形,通体磨光,一端为圆弧形刃部,另一端则为柄部,以刃端两侧最宽,两侧边向柄端逐渐变窄,横剖面略呈透镜形,有时一面带中脊。。不过由於这种器物出土数量相当少,经由正式考古发掘而出土的比例更少,又可见到的完整器物几乎都由民间人士发现及收藏,而这些发现者对於当初发现之地点、数量、状况等资讯都有所保留,因此截至目前考古学家对巴图形石斧的了解相当有限。仅有凌纯声、柯思庄、李坤修、刘克竑等人,受惠於热心的民间人士,而能对他们所收藏的巴图形石斧进行观察研究。
器物的出土脉络对於考古学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资讯,但是在器物多为民间收藏的状况下,研究者只能期望从收藏者的描述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美国考古学者柯思庄於1965年,曾前往台中营埔察看当地一位农民於挖掘田间灌溉沟渠时所发现的九支「石剑」,该民众叙述那些石器出土时是由大到小整齐排列,长边竖立宽面相靠,大的在北小的在南,长轴呈东西走向,四周并无其他遗物。1999年台中科学博物馆人类学组的研究员,也访问到营埔另一位收藏有两件巴图形石斧的民众,对方陈述他在二十多年前,向人买了一块靠近溪畔的田地,当时据说前任地主曾挖到近十支石剑,卖给美国人。他接手後,雇用怪手整地,又挖出十余支。石剑出土时他在家中,听到消息後才前往,这十余支石剑出土时整齐排列,侧边竖立,宽面相靠,但有些石剑两端的方向相反;旁边还有一个完整的陶罐。
台湾发现的巴图形石斧,大多都相当地大,其功能和用法是什麽呢?这是一个目前仍难以解释的问题。民族学者Skinner在1916年的文章中,曾详细描述纽西兰原住民的使用方法:「将柄孔穿系的麻绳或皮带套在右手手腕,然後紧握把手。左足和肩在前向敌,左手摆动极快;两膝稍曲,全身紧张,眼突舌伸;突然战士如蟹横行前进,离敌约六码之距,左足立定,一个回旋,右身在前,一声嘶喊,横冲向敌,掉臂转一圆圈,乘势斜上,击中敌人的太阳穴。」有些学者,如移川子之藏、凌纯声等,认为台湾出土的这种史前石器,形状很像纽西兰的巴图,所以用途可能也相似;另一些学者,如鹿野忠雄,则认为这种石器「虽有呈现毛利族巴图形者,但其剖面较薄,由此可以很清楚地将其分辨出来。这种石斧多用硬砂岩(偶而有安山岩)制成,颇具美术性;全面经磋磨,且在顶端做有装饰性的变化。由上举几点可知,这种石斧并非实用品,笔者认为宁可将它看作农耕上的一种巫术用具或祭祀用的器物。」此外,还有农具说、权杖说等等。刘克竑在1999年观察了营埔遗址出土之两件巴图形石器的刃端,发现有相当明显、与器身长轴平行的软性消耗痕迹留存,该痕迹据其判断是挖掘泥土所造成的,所以那两件巴图形石器被认为应该与农耕有关。而再考虑到其器型大小和制作精美的程度,以及出土时的情况,刘克竑支持鹿野忠雄上述之说法。
巴图形石斧仍旧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一种考古遗物,我们期待可以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研究,有一天可以了解它的功能、用法和使用脉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