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英着,陈碧笙校注。1981。《先王实录》。福州:福建人民。
- 施琅。1957。〈襄壮公传〉。收於《靖海纪事》。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石万寿。2002。〈台湾弃留议新探〉。《台湾文献》,50(4):151-181。
施郎逃脱後入南安安平,从已降清之叔父施福军。及施福军撤,施郎闲散无事,乃投总督李率泰,易名琅。以战功授副将,驻同安,与郑成功为敌,寻升总兵,1662年(康熙元年)升福建水师提督,力陈攻金门、厦门二岛。及郑鸣骏叛郑经降清,施琅率军入金、厦,郑经退回台湾。因功挂靖海将军印。是时台湾陈永华当国,境内安宁,康熙称许陈永华才能,乃解施琅提督职,授内大臣,复闲散无事,前後十有余载。
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继起兵反清,施琅仍赋闲在京。1680年陈永华、郑经相继逝世,权臣冯锡范用事,国政大坏。大学士李光地以为台湾可取,荐施琅复为福建水师提督,统兵犯台。1683年7月发兵铜山,泊八罩屿(今澎湖望安),与东宁(台湾)中提督刘国轩大战於澎湖。初战不利,伤左眼。再战时以风台经澎湖北方海面,风向由北风忽转南风,刘国轩措手不及,大败遁逃回台,东宁军心焕散,无力再战。施琅诱之以官爵,冯锡范等乃挟郑克塽降清。
台湾降後,以功封靖海侯,授靖海将军,仍为福建水师提督。上〈台湾弃留疏〉,云:「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断断乎不可弃」,终使清廷决议将台湾纳入版图。
施琅因与副将吴英等强占文武官田与营盘田,面积超过官府课田;又遣台民强有力者回福建,存留台湾者皆残黎哀号;又於澎湖收取规费,金额三倍於贡赋,种种不法闻於康熙帝,帝斥其「恃功骄纵」,施琅虽有所收歛,然所占之田产、利权为数仍多,帝以不愿负杀功臣之名容忍之。1696年卒,谥襄壮。着有《靖海纪事》、《平南事实》。
中文关键字: 施郎 , 澎湖海战 , 〈恭陈台湾弃留疏〉
英文关键字Shi Lang , Penghu Sea Battle , The state of Taiwan Qi Liu Shu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