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桥头遗址

桥头遗址
2011-12-02 10:30:48   来源:   点击:

    地理位置与环境:

      桥头遗址的行政区域隶属於台南县白河镇甘宅里,经纬度是:东经120°25’22” 北纬23°23’8”,位於竹崎丘陵-嘉南丘陵西缘海拔高度40-47公尺。该遗址位於165县道8-9k两侧,范围东至甘宅聚落附近,西、北两界分布至棱脉没入平原一线,南侧则分布至头前溪阶崖一带;所在地形为嘉义丘陵西侧一东西向棱脉末端,顶部平坦;土壤属黄河色砂页岩的冲积土。

    发现简史:

      桥头遗址被发现是由於1992年交通部国道新建工程局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第二高速公路後续计画规划路线沿线进行文化遗址的评估调查工作,在调查工作当中发现了桥头遗址。发现本遗址时,165县道两侧因为开垦种植及工厂兴建破坏了部分本遗址区域,但是遗址面积还是分布地相当广大(臧振华等,1993)。

      1994年,内政部亦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调查的工作,发现第二高速公路後续计画所规划的路线会直接从本遗址的上方经过,势必会对遗址造成破坏,因此当时建议指定为暂订古蹟;并且因为第二高速公路後续计画规划路线由遗址上方经过时可能造成破坏,应当马上对这些会被破坏的遗址进行抢救发掘工作。

    文化内涵:

      桥头遗址有两处出土遗物较丰富的地点,其出土遗物性质并不相同,分别是:165线道西侧果园中出土灰黑陶及橙色陶;而棱脉末端缓坡上则以橙色陶为主。文化层距地表约三十公分,厚约三十公分。该遗址的保存状况已经因为165县道两侧的开垦耕作以及工厂破坏掉部分。

    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器,包含了四种不同类别的陶器形制与制作技术,分别是(一)橙色中砂软陶,掺和粒径1-3mm不等,掺和料密度变化大,有的近泥质,有的则含有30%的掺和料;器形不明。(二)橙色细砂陶,掺和料粒径小密度高。器形以外翻转罐口为主,另外还发现了底部、矮圈足、柱状把。(三)灰黑夹砂陶,夹砂粒径小,掺和料密度高,大多超过30%器形为外翻转高口罐,采集之陶器标本皆为素面无纹。(四)灰黑泥质陶:陶环。另外也发现了磨制石刀。根据遗址出土的遗物资料来看,本遗址的文化类型属於大湖文化乌山头类型、茑松文化茑松类型、东原类型(不确定)。年代大约是3000-4000B.P.。这个遗址同时包含了大湖、茑松两种文化,三个类型的文化遗留,然而其中乌山头类型的遗物出现频率不高。

    参考资料

    1. 臧振华、李匡悌、陈维钧
    2. 1993 第二高速公路後续计画规划路线沿线文化遗址调查评估报告。交通部台湾区国道新建工程局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计画报告。
    3. 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4. 199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划第二年度年度报告及调查报告(台南县市, 高雄县市, 屏东县)。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计画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樟脑
下一篇:武知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