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川。2002。《清代云林地区的农业垦殖与活动形式》。「地理研究丛书」29。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
- 王世庆。1994。《清代台湾社会经济》。台北:联经。
- 吴建民编。2000。《台湾地区水资源史》。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陈鸿图。2005。《活水利生:台湾水利与区域环境的互动》。台北:文英堂。
- 蔡志展。1999。《明清台湾水利开发研究》。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尹章义。1989。《台湾开发史研究》。「台湾研究丛刊」13。台北:联经。
清初台湾的水田化运动,是一波构筑水利设施的运动。灌溉水源的稳定度,连带影响土地生产、产品价格。康熙五十年代编修的《诸罗县志》,将田园依水源便利、稳定与否,区分五种等级:凡地面平坦、肥沃,终年有水灌溉且无虑旱潦者,为上上之田;须投入工本构筑水圳才能引得水源,但可灌及田地各个角落者,为中上之田;邻近河川湖泊,可借牛只、人力汲取水源者,为中中之田;邻近坑谷,无泉水灌注,仰赖下雨补助水源,丰收之年仅十之二、三者,为下中之田;土地贫瘠,雨後遍地砂砾,丰收之年十不一、二者,为下下之田。因此,尽管修筑水圳需要庞大资金,「陂圳之疏筑,大者数千金,小亦不下数百」,地主和佃农仍竞相投入工本开凿水利设施。
历史学者黄富三指出,康熙年间历时10年在今彰化地区完成全台最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施世榜,是台湾兴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前锋,也是水田化运动的先驱。八堡圳引浊水溪水灌溉1万2000余甲土地,使彰化平原成为大米仓,鹿港即因稻米的输出而成为台湾第二大城市。此後,不少人继踵後尘,在各地大建水圳,如中部的猫雾捒圳、北部的璢公圳、南部的曹公圳,都是水田化运动的具体指标。康熙末年蓝鼎元在奏疏中说「可以嬴余米榖,资闽省内地之用」,可见台米在当时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9世纪後,台湾的稻米价格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上涨,导致台米在大陆沿海市场竞争力降低,商船也因利润薄弱不再频繁来台采买稻谷。1842年(道光22年)开放厦门、福州等通商口岸後,洋商从东南亚输入稻米,进一步使台湾米谷外销陷入困境,以致米价大跌。水田化的热潮逐渐降温,农垦拓殖的焦点转移到生产茶叶、樟脑等商品的浅山丘陵地区。
中文关键字: 水利设施 , 水田 , 大租 , 土地开发 , 水稻
英文关键字irrigation system , wet-rice paddies , large-rents , land development , wet-rice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