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淑均。1963。《噶玛兰厅志》。「台湾文献丛刊」160。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陈培桂。1963。《淡水厅志》。「台湾文献丛刊」172。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柯培元。1983。《噶玛兰志略》。台北:成文。
- 姚莹。1957。《东槎纪略》。「台湾文献丛刊」7。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淡兰道早期即为人们行走的路径,是乾隆末叶到嘉庆中叶进入噶玛兰的主要道路。1807年,海盗朱濆攻击蛤仔难(今宜兰),杨廷理率军由艋舺(今万华)取陆路,开三貂岭线山路入兰援救,该路因此成为官道,为「入兰正道」。
淡兰道大致分为三貂岭线与文山线,根据《噶玛兰志略》「杂识志」记载,淡水入兰道路最初由八堵折入鸡笼(今基隆),循东北海岸过深澳,再往南越岭至今瑞芳,登三貂岭、嶐嶐岭进入噶玛兰。後来不经鸡笼,改从东行,由暖暖、三爪仔越三貂岭,即由艋舺向东北,经锡口(今松山)、水返脚(今汐止),经过鸡笼或暖暖,进入三貂社,再翻越嶐嶐岭或草岭进入噶玛兰的路线。
文山线分为东、西两支,入口为艋舺。西支是由大坪林入山,从内山行走,经大湖隘,抵宜兰东势的溪洲;东支经古亭、深坑、石碇、顶双溪,到礁溪街。
淡兰道有三貂岭、灿光寮舖、草岭、嶐岭等段,其中草岭段约於1812-1820年形成,为淡兰道的主线,取代嶐岭段,但在宜兰铁路通车前,人们仍经嶐岭道往来头城、福隆间。淡兰道为目前台湾所知最早开辟的山区官道,其中的草岭段现为热门的健行路线。
中文关键字: 淡兰古道 , 三貂岭古道 , 杨廷理 , 噶玛兰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