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淇武兰遗址

淇武兰遗址
2011-12-02 10:32:45   来源:   点击:

    史前至历史时代的考古遗址。位於兰阳平原的北侧边缘,宜兰县礁溪乡二龙村及玉田村的交界。有得子口溪流经遗址中心,海拔约2公尺,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公尺。

    2001年5月,本遗址因宜兰县政府进行河川治理工程而面临破坏,故由县府委托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进行考古抢救发掘,工作至2003年5月共发掘262个探坑,面积约3,814平方公尺。主要出土考古遗留包括墓葬、灰坑、木柱,及陶容器、瓷器、石器、木器、金属器、骨角器、贝器、烟斗、纺轮、钱币、玛瑙、玻璃等遗物,及动物、植物与贝类等生态遗留。由於本遗址位於河道中,故保存大量的木器,为台湾考古学所少见。

    依据遗址地层、碳十四测年结果与器物型态,可知本遗址含有上、下两层文化,上文化层距今约1,300-800年,下文化层距今约600-100年。在两文化层间,人群离去的原因可能与自然气候或地理改变有关,如区域洪水泛滥或河流改道等。但对於上、下文化层的关系,考古学界仍存在不同看法,其结果将涉及噶玛兰族群在兰阳平原的活动年代。

    本遗址为结合考古学、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依据1647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番社户口表」记载,Kibannoran(淇武兰社)的人口,计160户,840人,为当时兰阳平原规模最大的村社。其後,淇武兰社的相关名称陆续出现在清代姚莹所撰《东槎纪略》、日治时期学者伊能嘉矩〈宜兰方面に在る平埔蕃の实查〉等文献中,从其连续性的历史存在、文献记载与遗址位置之相近,推测今日遗址附近的聚落即发展自17世纪的淇武兰社,更往前溯,便是埋在地下的淇武兰考古遗址。此外,遗址中的各种遗留多与近代噶玛兰文献记载类似,较特别者有金鲤鱼、大型玛瑙珠与人形木雕等。

    中文关键字: 铁器时代 , 噶玛兰 , 淇武兰聚落 , 抢救发掘

    英文关键字Iron Age , Kavalan , Ki-wu-lan Village , rescue excavation

    参考资料

    1. 陈有贝、邱水金、李贞莹。2007。《武兰抢救发掘报告1-6册》。宜兰: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
    2. 陈有贝。2005。〈兰阳平原淇武兰遗址的问题与研究〉。《田野考古》,10(2):31-48。
    3. 陈有贝。2005。〈从淇武兰与旧社两遗址看族群研究〉。《国立台湾博物馆学刊》,58(2)1-11。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淮军
下一篇:深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