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清代特产

清代特产
2011-12-02 10:34:05   来源:   点击:

    清代台湾的经济作物或辅助粮食作物。主要的有蓝靛植物、番薯、花生、苎麻、黄麻、龙眼、姜黄等。

    蓝靛是化学染料发明前最重要的植物染料,亦是国际贸易的大宗货品之一。台湾蓝靛植物有二:种植於平地的木蓝、种植於浅山地区的山蓝。木蓝属豆科,又称小菁、园菁、槐蓝,适合种植於贫瘠的旱园,可充分运用边际土地种植,并可改善土质。山蓝为爵床科植物,又称大菁、山菁、马蓝等,生长於潮湿肥沃的浅山地区,经营成本低,人力少,采收易,短期即可获利,可充作山区开发时的先锋作物。台湾蓝靛品质甚佳,因而成为出口大宗,有「其色比内地尤佳;商多贩往内地各处发卖」之誉,北部一年的出口即达2,100万斤。

    番薯又称甘薯、地瓜,是台湾的象徵性作物。原产地为中南美洲,16世纪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约在17世纪初传入台湾。耐旱、繁殖快速、收成期短,加上营养价值高,在米食缺乏或遭逢天灾时可作为补充性粮食,平时切片或制成细签晒乾可长期储存。番薯伴随着农民的开垦脚步遍布全台,其中又以旱园为主要耕地型态的南部或浅山地区种植尤多。产量丰盛,甚至取代部分稻米,成为主食品之一。道光年间,台湾道姚莹称:「台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日治初期的《南部台湾志》称:「乡村居民多以地瓜为主食,仅每餐加入少量之米粒。」此外,台人亦常以地瓜酿酒或研制成地瓜粉。

    花生、苎麻、黄麻、龙眼乾和姜黄等亦是重要产物。花生除供食用外,可做为照明燃料,《海东札记》描述乾隆年间台湾落花生的盛况:「每冬间收实,充衢盈担,熟啖可佐酒茗。榨油之利尤饶,巨桶分盛,连樯压舶贩运者,此境是资。」除花生油外,榨油後的豆饼可当肥料出口。据清末海关统计,同治、光绪年间每年出口的花生豆饼多在9,000-30,000担之间,每担约值1两多的海关两,出口地以打狗(今高雄)为主。

    苎麻、黄麻为纤维作物,台湾因缺乏纺织技术,将苎麻贩售至大陆加工,另购布料成品回台。黄麻主要用於制作缆绳、袋子。龙眼和姜黄主要种植於今云、嘉、南等县山区,龙眼制成乾龙眼、龙眼肉,销售至中国大陆、香港,做为食品或药材,光绪年间每年出口1万担以上;姜黄销往中国大陆及其他国家,主要做为咖哩的主要原料,也可做为药物、染料。龙眼和姜黄在1858年(咸丰8年)开港後,贸易量大增,成为台湾南部除稻米、蔗糖之外最大宗输出品。

    中文关键字: 蓝靛 , 番薯 , 花生 , 苎麻 , 黄麻

    参考资料

    1. 戴维逊(James W. Davison)着,蔡啓恒译。1972。《台湾之过去与现在》。「台湾研究丛刊」107。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2. 蔡承豪。2002。〈从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纪台湾的蓝靛业〉。硕士论文,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3. 曾品沧。2006。〈从田畦到餐桌:清代台湾汉人的农业生产与食物消费〉。博士论文,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延伸阅读

    1.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05。《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二部:调查经济资料报告》。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清代历任凤山县知县
下一篇:清代社会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