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
2011-12-02 10:37:01   来源:   点击:

    牡丹社事件(日人称:台湾事件)是台湾、日本、中国乃至东亚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事件起因於台湾岛周边频传的船难事件,台湾岛周边自古极为重要的国际水道,偶然有船只因台风或触礁等因素搁浅、沈没,这些船难的漂民因言语沟通误会为当地原住民视为入侵者而被驱逐、杀害之事在国际上屡见不鲜。西元1871年十一月一艘自宫古岛开往琉球首府那霸朝贡的船只,因台风影响在回航时搁浅於台湾东南海岸的八瑶湾,上岸的六十六人在当地人庇护下暂时停留於排湾族高士佛社领地,然因言语误会或其他因素宫古岛民执意离开,因而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三社交界处的双溪口被部落联盟视为入侵者而袭杀,存十二人在保力庄民保护下转至台南府城於隔年返回琉球

      当时日本政府正预备将琉球纳为日本直辖管理并排除清朝政府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准备将其扩张政策导向向南发展,因此日本政府在获得清朝政府口头承认台湾原住民「番地」为其主权不及的模糊说法後决议出兵台湾,然而受到国际上的关注以及国内的争论对出兵台湾一事陷入胶着。

      西元1874年四月西乡从道「番地事务总督」决议强行出兵,五月登陆恒春半岛後日军与排湾族人进行一系列的接触战,五月二十三号在石门展开的激烈冲突中牡丹社总头目父子阵亡。六月份开始日军分三路正式进攻排湾族人,本队由正面攻打牡丹社、右翼军经竹社攻打高士佛社、左翼则由枫港入牡丹路攻牡丹中社、牡丹大社与女乃社。三翼军队与排湾族人遭遇後烧杀部落居民,此时胜负大致底定七月份起便不再有大型战斗,日军与排湾族人维持和平接触的状态。为等候中日谈判结果日军驻紮於恒春半岛枫港、牡丹、双溪口等地,由於风土不适十一月日军撤兵时因热病死亡者已达五百多人,远远超过战斗死亡人数。

      自西乡从道强行攻台後日本政府面临严峻的国际压力,自八月起与北京当局展开系列谈判,最後於十月底签订「中日台湾事件专约」,内容包括承认日本政府出兵台湾乃为其保民义举、中国补给抚恤银两并出资买回日军在台建物共五十万两,清朝政府还需设法约束「生番」并撤销中日双方来往公文。

      牡丹社事件(台湾事件)对日本政府而言是首次成功的海外远征,并将其国内扩张政策转为南进,最重要的是将原为中日共同藩属的琉球纳为日本管辖。对台湾而言,此时原住民所居地被清朝政府视为重要地区而不再以化外之地、「番地」弃之不理,为抵御海外挑战清朝派遣沈葆祯来台积极设置炮台、开山抚「番」并预备将台湾建省。而对当地排湾族人而言,牡丹社总头目的战死导致当地贵族家系的更动,而早年因应入侵者而组成的攻守同盟制度被破坏,及汉人开始大规模移入则使此地形成较复杂的族群文化现象。

      日本在1935年在石门古战场建立忠魂碑,光复後国民政府改建为纪念碑,而县道199线上牡丹乡与车城乡交界处的石门古战场则成为重要的观光史蹟凭吊处。

    参考资料

    1. Edward H. House原着;陈政三 译《征台纪事》 台北,原民文化出版 2003
    2. 《牡丹乡志》 屏东,屏东县牡丹乡乡公所出版 2000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王幸男邮包爆炸案
下一篇:猴仙洞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