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仁
- 1992 〈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图说:扫叭遗址〉,《田野考古》3(2):67-72
- 鹿野忠雄
- 1930 〈台湾东海岸巨石文化遗迹に就て(一)(二)〉,《人类学杂志》45(7):273-285;9:362-374
- 连照美、宋文薰
- 1982 《台湾地区史前遗址资料档(一)》。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专刊2
- 刘益昌、陈仲玉、陈光祖(刘益昌等2004)
- 200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宜兰县、花莲县》。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
扫叭遗址最早的调查记录是由日本学者鹿野忠雄所进行,後来亦有考古学者进行多次的地表调查,至今为足尚未有正式的发掘记录。过去本遗址在考古文献记载上曾称「舞鹤遗址」,後来正式命名为「扫叭遗址」。
根据多次学者的调查分析,认为扫叭遗址所属的文化类型应为卑南文化,年代约在距今3000年前左右。遗址上最大的特色即为两件石柱,其中一件就记载发现时已倒於地面,後再经竖立,关於其功能与意义,学者推测可能类似於排湾族的祖先雕像,亦可能是做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
在扫叭遗址发现的主要遗物内容方面,陶器主要为夹砂素面红陶,多呈橙红色;石器方面较为多样,工具类包含有打制石斧、石锛、石刀、石杵、石镞、石臼与砥石等,其它尚有装饰用石环及不明用途的带穿圆板等。(刘益昌等2004:1509-SP;李德仁1992;连照美、宋文薰1982:135;鹿野忠雄1930)
目前调查的遗址范围内,多为茶园或作为农业用途,亦有少部份建筑,皆是导致遗址与文化层受到扰乱与破坏的主因,如李德仁(1992:73)所言:「应有适当的整体性遗址公园规划来维护遗址,而新的工程建设事前则应做好文化资产评估,以避免对本遗址进一步的破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