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永和。1979。〈早期台湾的开发与经营〉。收於《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台北:联经。
-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64。《流求与鸡笼山》。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梁嘉彬。1965。《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中:东海大学。
- 希格勒(Gustav Schlegel)着,冯承钧译。1975。《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Riess着,周学普译。1956。〈台湾岛史〉。收於《台湾经济史第三集》。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6%B1%82。
- 梁嘉彬。1970。〈宋《诸蕃志》流求国毗舍耶国考证:兼考宋前宋後琉球及台湾澎湖诸岛〉。「大陆杂志语文丛书」第三辑第三册。台北:大陆杂志社。
- 方豪。1994。《台湾早期史纲》。台北:学生。
《隋书》记载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隋炀帝数次派人到流求,西元610年(大业6年)派武贲郎将陈棱由义安出发攻打流求,掳男女数千人而返。《隋书》同时记载流求风俗、社会组织、农作物等。《诸蕃志》以後,在「流求国」增列毗舍耶条,马端临於元代撰写的《文献通考》,将《隋书》流求国传、《诸蕃志》流求国、比舍耶混成一条。各书所载地理位置,《隋书》记流求国在「建安郡东」,《诸蕃志》以後变成「在泉州之东」;《文献通考》则记「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後来对流求的解释乃复杂化。
问题由19世纪末法国学者圣第尼(D′Hervey de Saint -Denys)首倡,认为「隋代的流求系泛称今日台湾与冲绳列岛,为隋人所至者仅为台湾。」荷兰的希勒格(Gustav Schlegel)则认为隋的流求,元的瑠求都是指台湾,称冲绳列岛为琉球者起於明朝。德国学者李斯(Ludwig Riess )则指现在的冲绳列岛以及台湾都称为琉球。中国的《新元史》作者柯劭忞比较赞同希勒格之说,其後,中国学界大抵从柯劭忞的说法。日治时期仍然有「台湾论者」与「冲绳论者」之争,後来,大抵台湾论者占优势,日治时期的大部分日本学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台湾学者曹永和等都持此说。
主张流求即台湾之学者认为,以航程计算,中国帆船不能水行5天而到达冲绳,《隋书》记载由义安到澎湖,再到流求约为5天,这应是帆船由中国到台湾的时间。该书记载流求的土俗,应是属於印度尼西亚文化,与台湾相似。後来的着作虽然延袭《隋书》,但随着後人对澎湖的开发,增加沿海的地理知识,而将毗舍耶纳入,并说:「自彭湖望之甚近」,因此,认为流求就是台湾。
主张《隋书》的流求国是今冲绳者,以学者梁嘉彬为主,依照交通路线、方位、风向以及风俗考察,阶级、风俗、制度、宗教、文化、商业习惯,流求与今之冲绳相似。方位上,由建安往东,应该是冲绳,不是台湾。在航行上,由建安到冲绳5日到达。明、清时期由福州前往流求约3-4天。所以5天时间可以由中国到达冲绳。梁嘉彬将历代有关琉球文献分两个系统,《三国志?吴志》夷州、《隋书》流求、《明史》琉球是同一系统,所指流求均为今日的冲绳。《宋史》流求、《元史》塯求、《明史》鸡笼是同一系统,所记载的流求,则指台湾。後代对文献的增补并非地理知识的增加,而是将有关两地的纪录混杂,《宋史》、《元史》误以为台湾为流求,但内容却承袭《隋书》,其方位也与隋书流求传的流求方位有差异。
流求是指台湾或现今冲绳,仍有争议。但从明代以後,琉球岛上的中山国接受明朝政府册封为中山王以後,琉球就专指冲绳。
中文关键字: 琉球 , 毗舍耶
英文关键字Riukiu , Visaya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