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消耗在很多用来处理较硬物质的器物上都可以看得到,它是一种立即且明显的损伤,使用当下就有可能会产生。其形成与使用者拿着器物施了多少力量,器物与处理物品之间的硬度大小关系都有关系。举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解释 ─ 以钢制的菜刀来切鸡肉时,菜刀必然会与鸡的骨头相接触,使用者用了相当大的力道,当然鸡骨头很容易被切断,但是菜刀的尖端刃面由於较薄,常常也会因而产生缺角的情形。考古遗物中的石器和骨器由於器物材质硬度较高,人们多使用它们来去处理其他较硬的物品,因此是主要被发现留存有硬性消耗痕的器物。与软性消耗痕较为微小的现象不同,硬性消耗所形成的痕迹常常是较深、边缘较为锐利的摩擦痕,或是很明显在器体上有着不规则之破裂崩解,考古学者往往透过肉眼观察与手部触感便可以做出判断。不过关於硬性消耗痕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者仍然必须求助於实验考古学,进行以石器做各种砍、砸、敲各种行为来归纳出一套系统知识,以便就器物上的硬性消耗来判断器物的功能。
凹石、石斧、石锤、石钻等考古遗物,都是明显有着硬性消耗痕的器物。不过,有些器物一方面因为使用状况的影响,会同时留存着软性消耗与硬性消耗的痕迹,例如石锄,其主要接触的物质是较软的土壤,但是在锄土的过程中,器物也许会敲击到土中的硬质石块,造成较明显的损伤。另外一方面,器物也可能因为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而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使用痕,例如家中的菜刀,我们会用来切蔬菜水果,也会拿来剁猪骨以熬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