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石镞(箭头)

石镞(箭头)
2011-12-02 10:39:14   来源:   点击:

    「镞」就是箭头,在前期的发展阶段,箭头的型制可能只是个单纯的小型尖状器,这种尖状器的材质,包含了木、竹、骨、角、石等,将尖状器绑或插於木或竹棒的前端,部份「镞」会带「穿」(贯穿的小型圆洞,用来绑绳),搭配弓来使用,作为较远距离的武器使用。由於「镞」与矛在型制上有类似的地方,因此光从大小要区分并不容易,因此也有学者直接称为「矛镞形器」。

      後来逐渐发展成较短且等腰三角形的型式,这是因为发现弓箭有尖锐且较大的箭头,会造成目标比较大的伤亡(箭在空中行进时是旋转的,旋转的力道也是其主要杀伤力的所在,因此较大的箭头可以形成较大的伤口,不过同时顾虑到穿透力与行进时的阻力,因此是三角形且多见为锐角的型式)。之後又发展出”錂”,也就是除锋刃外向两侧突出的部份,有後勾的「镞」是比较晚期才发展出来的,依据这两部份,加上「镞」所形成的三角尖部的角度,可以区分出不同型制的「镞」。

      考古学者常以是否有「镞」的出现来作为判断在该遗址生活的群体其生业活动为何的标准之一,由於「镞」相对於其他如陶制品来说,更是个消耗品,往往容易破损(射到石头或是比较坚硬的东西)或是漏失(射到动勿身上但是没射到要害,动勿负伤逃跑,箭头也就跟着被带走了),往往在遗址中发现到的是残片,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群会将可以取回的「镞」带回修整继续使用,也有可能是因为伴随着所得的猎物回到了原本居住的地方因此留下。而如果发现大量「镞」的存在,根据伴随的现象或遗物,可能为制造的中心,可能是该群体有比较多的人口或是比较频繁的狩猎活动,当然也有可能是有战争行为的存在。偶而考古学者会在墓葬的人骨遗留上发现「镞」的存在,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与形成的角度,可以讨论究竟是在埋葬过程中,「镞」作为仪式性的摆设还是该个体是被弓箭所杀伤,进而讨论是否是有战争行为的存在。

      在台湾史前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镞」,材质为多为石制,这或许是因为,一方面金属工艺尚未或是较晚传入,也或许是金属制品传入但尚未普及,一方面也是因为竹、木等材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所能遗留下来的材料并不多。

    参考资料

    1. 刘克竑
    2. 1990 卑南文化矛镞形器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石锛
下一篇:社区总体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