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文星。2000。〈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变迁〉。收於《讲义汇编》。南投:台湾史蹟源流研究会。
- 刘士永。2001。〈「清洁」、「卫生」与「保健」: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公共卫生观念之转变〉。《台湾史研究》,8(1):41-88。
- 吕绍理。1998。《水螺响起: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生活作息》。台北:远流。
此一社会文化变迁方式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的变迁是随着技术、经济、观念、文化传播等因素之改变,社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演变。人为的变迁则是政府或民间团体透过社会动员或社会运动而达成,其变迁特徵有二:一为较具同化意义的社会教化,一为较具现代化意义的社会改革。关於後者,概有放足断发之普及、标准时间制度之建立、星期制作息习惯之养成、现代卫生观念之建立,以及文化启蒙运动等。
放足断发运动首开台湾民间团体倡革陋习之端,自1900年(明治33年)起,经十余年的倡导,终得一呼百应,全台各地社会领导阶层纷纷倡组放足、断发团体,有效地达成放足断发之普及。台湾总督府引进标准时间制度和星期制作息制度,制定新作息规律,并於1921年(大正10年)推动「时间纪念日」(时の记念日)运动,培养社会大众准时、守时、惜时的精神,以及推广大扫除、体育、音乐、美术、电影、观光旅行等余暇活动。随着标准时间制度之建立,改变台湾社会固有的生活作息和生产规律,使社会大众产生时间「标准化」的观念和习惯,守时渐成习以为常的观念。而星期制作息习惯之养成,使社会大众有了「休闲生活」的时间,「余暇生活」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治之初,台湾总督府即积极建立近代公共卫生和医疗制度,动员保甲组织,定期实施社区环境清洁活动、捕鼠灭鼠运动、隔离消毒、预防注射等防疫工作,其结果,使台湾社会建立现代卫生观念,不但改变社会大众的医疗卫生观念和习惯,并且有效地防治鼠疫、疟疾、霍乱、天花、伤寒、白喉、猩红热等风土病和传染病,大幅降低死亡率,使台湾人口长期呈高自然增加现象。此外,1920年代,台湾文化协会所推动的文化启蒙运动则发挥启迪民智、唤起民族意识及加强社会观念之作用,被称之为「台湾人的文艺复兴」。
中文关键字: 放足断发运动 , 标准时间制度 , 星期制作息习惯 , 现代卫生观念 , 文化启蒙运动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