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

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
2011-12-02 10:40:04   来源:   点击:

    以建立重要基础工业、策略性工业为目标的计画经济时期,约自1973年至1986年。在1973-1975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後,经济陷入不景气,各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使台湾出口遇到阻力,同时因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抬头,生产成本剧增、出口大幅下降,以及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等因素,皆使国内投资意愿下降。

    1960年代末期,轻工业已有稳固的发展基础,技术人力、资金供给、市场扩大等皆有利於推动大规模重化工业;由於许多产业所需的中间原料、零组件、基本原料的数量与价格,常受制於外国厂商而影响台湾产业的正常产销,业界开始出现扩大进口替代政策到原材料和机器产业。除此之外,台湾的电力、交通、都市发展、住宅建设,已无法配合经济成长的速度,势必调整出口导向策略。因此,1970年代推动的第二次进口替代产业,即为替代重化工业原料及零组件之进口。

    由於政府政策转向,放慢自由化脚步,继续维持过高的官价汇率和关税税率,并重回指导式工业政策。发展重化工业,建立自主经济体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带动景气复苏,创造就业机会。

    重化工业如钢铁、炼铜等基本金属工业,造船、汽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业,塑胶、人纤所需的中间原料,及乙烯、丙烯等石化工业,机械、重电机、电子组件等工业,在1970年代皆有快速发展。运用第二次进口替代政策,利用下游出口产业的衍生需求,来作为重化工业及关键产业成长的基础。

    工业上游、中游部门组成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工业中、下游部门的发展,尤其是经营工业中游、下游部门的民间企业。从1969年生产原料进口量占进口总额高达35%,1970年为32%,1975年为30%,到1979年下降为25%。在重化工业的发展背景下,推动生产原料进口替代的稳定发展。

    在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政府推动各项经济政策以配合建立基础工业与策略性工业,如1973年「十大建设」与「第六期经建计画」、1976年「六年经建计画」、1977年「十二项建设」、1984年「十四项建设」等措施,主要目的为厚植工业、交通、能源建设之基础,同时推动农业机械化、开发新市镇、兴建国民住宅、各县市成立文化中心等,以加速产业升级、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工业,兼顾农工发展与城乡均衡。

    中文关键字: 第二次进口替代 , 贸易保护主义 , 石油危机 , 资本技术密集工业 , 产业升级

    英文关键字The second import substitution , Protectionism , Petroleum crisis ,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 , Industry upgrade

    参考资料

    1. 萧峰雄。1994。《我国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台北:远东经济研究顾问社。
    2. 谷蒲孝雄编着。1992。《台湾的工业化:国际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间。
    3. 邢慕寰。1993。《台湾经济策论》。台北:三民。
    4. 马凯主编。1994。《台湾工业发展论文集》。台北:联经。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立法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