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庆。1997。〈结首制与噶玛兰的开发:兼论结首制起自荷兰人之说〉。收於《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下册》。汤熙勇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 姚莹。1958。〈埔里社纪略〉。收於《东槎纪略》。「台湾文献丛刊」7。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许雪姬。1981。〈宜兰开发史事探微:吴光裔事蹟考〉。《台湾风物》,31(3):31-42。
结首制之产生,与武力拓垦方式、官府政策有关。当台湾北部开发殆尽後,东北部的噶玛兰平原自然吸引汉人入垦。1768年(乾隆33年),漳州人林汉生企图垦殖,但被原住民所杀。1787年,漳州人吴沙以蛤仔难交界的三貂社为基地,集结人力,前来投靠者发给一斗米、一把斧头,使入山砍柴抽藤,解决临时生活费用。投靠者多达1,000余人,包括漳州、泉州、客家等三籍人,其中漳州人占90%。时逢林爽文事件,吴沙协助官府有功,淡水同知徐梦麟特授该地的开拓权。
吴沙采取武装拓垦方式,1796年(嘉庆元年)10月16日,率三籍移民1000余人、乡勇200余人,从鸡笼(今基隆)出发,一举占据乌石港,筑土围,称头围(今头城)。原住民反抗,吴沙之弟吴立战死,暂退三貂社。1797年,原住民流行天花,不少人病死,吴沙医治病苦之原住民,回复友善共存的关系,又禁止汉人私垦,将垦民组织成队,数十人为一结,数十结为一围,形成严密而有系统的开垦群体。不到一年,垦地几十里,接连开发了二围、三围。
1798年吴沙病逝,侄儿吴化继续拓垦二围、三围、四围、五围(今宜兰)、员山、汤围、柴围、大湖围等广大地区。为加强统率力量,自任「总头人」,其下任命几个「头人」,负责管理开垦工作、分配土地,以及日常生活。到了1802年,移民渐多,吴化扩张其规模为「九结首」,即漳州系的吴、杨、林、简、林、陈、陈七姓,泉州系的刘姓,粤系的李姓,渡过浊水溪,开垦溪北一带。现今宜兰地方尚有一结、二结、三结、四结、五结之地名,即结首制之史证。
中文关键字: 噶玛兰 , 吴沙 , 五结
英文关键字Kavalan , Wu Sha , Wu Jie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