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软性消耗

软性消耗
2011-12-02 10:48:40   来源:   点击:

    所谓的软性消耗,是指器物因为人们长期之使用、与比较软性之物质相互磨擦接触所造成的器物外表损耗。软性物质意指一些并不坚硬的东西,譬如肉类、植物、土壤、布料甚至软如麻糬,这些东西硬度并不高,并不会对器物造成任何立即性明显的损伤。可是,随着人们使用时间的增长或者是器物与这些软性物质的接触次数增加,渐渐地,器物上便会出现一些因为与他物磨擦而非大力碰撞崩裂所形成的细微消耗痕迹。

      软性消耗痕在许多物品上,其实都可以找得到。比方说,我们拿来铲土种花的铲子,它的边缘在使用久了之後多少会显得比原来还要钝;每个人的家中常常会有一把专门拿来切菜、切食物的菜刀,观察一下,那把刀虽然还是很锋利,但是两侧表面会略显比较平滑。这些都是软性消耗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在台湾原住民生活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就是拿他们农耕所获得的小米或米,先煮成熟饭之後再放入臼之中,由两三个人各拿着一支杵,轮流将米饭捣成麻糬,之後再一起分享食用。这个过程中,杵所接触到的是相当软的麻糬,一时半刻并不会有任何损伤,但是长期下来,杵还是会留下软性消耗的痕迹。

      在考古遗物方面,石器和骨器是主要被发现留存有使用痕迹的器物。考古学者对於器物上之软性消耗,在田野初步是利用肉眼观察和手的触感来判断,软性消耗会使得器物的边缘显得较为圆钝,触摸起来有着较为光滑的感觉。在资料整理的阶段,欲进一步了解该软性消耗是如何形成、与何种行为有关,则必须仰赖微痕分析,配合实验考古学所整理出关於使用痕与人类行为之关系的知识,做一番更详尽的观察和确认。我们现在大概可以推论,某些具有软性消耗痕之考古遗物应与何种行为有关联,譬如石刀用以切割肉类或收割作物,石锛用以刨削木材。了解了这些行为及其所产生之痕迹的相互关系,考古学者也才能够就遗物上所具有的软性消耗痕迹,去推测该器物可能的功用。

      有些器物一方面因为使用状况的影响,会同时留存着软性消耗与硬性消耗的痕迹,例如石锄,其主要相互接触的物质是较软的土壤,但是在锄土的过程中,器物也许也会敲击到土中的硬质石块,造成较明显的损伤。另外,也有可能因为器物具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功能,譬如某个石锤可能其中一面被拿来当做捶击面,另外一面当作磨东西的砥石,而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使用痕。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赵明河事件
下一篇:辜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