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邓公国小遗址

邓公国小遗址
2011-12-02 10:49:34   来源:   点击:

    邓公国小遗址行政隶属於台北县淡水镇,位於邓公路往淡江大学路上缓斜之南侧河阶面及台地缓坡下部,即邓公国小後西北侧一带,可由学府路111巷进入;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21°26'26",北纬25°10'27",为大屯火山熔岩台地缓坡近淡水河口平原处。

      此遗址为1991年刘鹄雄进行地表调查时所发现,当时邓公国小建地时,兴建工程在挖基土时曾有海相层露出(牡蛎扇贝等),并发现其耕田表土下有「圆山文化」的堆积。1992年,刘益昌、刘鹄雄曾覆查,1997年台北县北海岸地区考古遗址调查计画亦曾对本遗址做过若干的调查,依据刘益昌的研究认为,依遗物内涵的差异,北海岸地区「圆山文化」又可分为龟子山类型(年代约在3100~2700B.P)和福隆国小类型(年代约在3000~2000B.P),而本遗址所有的龟子山类型其陶器典型特徵包括:黄橙色夹细砂陶、橙色粗砂陶、橙色泥质陶及少量的橙色角砾粗砂陶等,这类型的遗址多半分布在金山至淡水河口之间海拔较低的红土阶地上,根据刘益昌先生等在龟子山发掘所测得的年代分别为2739 B.P、2860 B.P、3098 B.P等,因此将这类型文化年代定在3100~2700B.P(刘益昌1997)。

    及至执行2004年「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时,陈得仁先生亦曾调查过此遗址,当时发现遗址四周已因邓公国小扩建及新盖的大楼所掩盖,耕田表土面积残存不多,遗址遭到相当的破坏。这个遗址在淡水地区应属重要遗址,根据历来多次调查所采集的遗物有:粗砂褐色陶器、淡褐色素面夹砂陶等,遗址至少有二个文化相,一个是「大坌坑文化」,年代约在5000~4500B.P,另一个则是年代稍晚的「圆山文化」,年代约在3100~2100 B.P。

    参考资料

    1. 刘益昌(1992) 《台湾的考古遗址》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2. 黄士强、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黄士强等1993)《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一期研究报告》中国民族学会专案研究丛刊(二),内政部委托中国民族学会执行研究。
    3. 刘益昌(1997)《台北县北海岸地区考古遗址调查报告》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4. 刘益昌、郭素秋、卢瑞樱、戴瑞春、陈得仁(200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七期研究报告》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执行研究计画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邹族报复吴凤事件
下一篇:郑南榕自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