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3。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高拱乾。1960。《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65。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周锺瑄。1962。《诸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141。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江树生译注。1999。《热兰遮城日志》。台南:台南市政府。
- 洪丽完编。1996。《台湾古文书专辑》。台中: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 戴炎辉。1979。《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
- 施添福。1995。〈清代台湾岸里地域的族群转变〉。收於《平埔研究论文集》。潘英海、詹素娟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 陈秋坤。1997。《清代台湾土着地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代延续此制,设置土官,依番社大小、户口多寡而推举土官人数,《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云:「大社四五人,小社二三人,给以牌照,各为约束,又有大土官、副土官之目。」巡台御史黄叔璥的〈番俗六考〉记载沙辘社(今台中县沙鹿镇)的土官嘎即,双目失明,却能约束众番,「指挥口授无敢违」。
土官由各部落村社屯、甲首、耆老、社众共同推举,检附保结状、任充状,由官府谕准发给一颗戳记,做为办公凭据。举凡番社中大小公私等事、男女是非等情,土官必须与通事共同秉公处理。
到1748年(乾隆13年),土官通称土目,除原有任务外,还多了管收公租、给发口粮等事务。1888年(光绪14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为革新番政,裁撤原有土目与部分通事,并将土目改名为头目,头目可统摄全社事务,权限比土官还大。
中文关键字: 土官 , 土目 , 番社 , 社番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