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山融吉
- 1914 〈イワタソ社遗迹地〉,《蕃族调查报告书 阿眉族》,页219-221。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
- 连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赵金勇、市原常夫、冯淑芬、李德仁、陈韵安、黄信凯(连照美、宋文薰等1992)
- 1992 《台湾地区史前遗址资料档(一):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调查研究计画第一年度计画报告》,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专刊2。台北: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
- 刘益昌、刘俊男、锺国风、宋文增、郑德端(刘益昌等2004)
- 200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宜兰县、花莲县》。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
- 台湾总督府监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原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
- 2000 《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 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本遗址最早於1914年由日人佐山融吉发现,「『马太鞍溪右岸小高地马太鞍社发现有一断面,於一寸地表黑色土层下,有一尺五寸深之浅黑色土层,并於浅黑色土层下缘与赤色土层上缘之间发现有人为加工之石器』(佐山融吉1914:219-221),从其记录所绘制之简图推测,黑色土层应为地表土,浅黑色土层则为文化层,赤色土层应为生土层,出土遗物包括有带旋截痕之圆盘与石核、打制石杵等遗物。」(引自刘益昌等2004:1507-MTA-1)
之後至1990年才有学者前往马太鞍遗址进行地表调查,发现有带旋截痕圆盘、打制石斧、绳纹陶片、素面陶片,认为是属於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史前遗址(连照美、宋文薰等1992:130)。在2004年的考古遗址普查计划的地表调查中,研究者认为此遗址应包含有东部绳纹红陶文化之绳纹陶片和静浦文化水涟类型之暗褐色夹细砂素面陶与橙红色夹细砂素面陶,前者年代约为4500-3500B.P.,後者则为1500-350B.P.,并建议应将马太鞍遗址指定为古蹟(刘益昌等2004:1507-MTA-1, 3)。
另外,马太鞍遗址范围内亦涵盖有过去部落传统生活的领域或旧社的所在,例如过去原置於部落祖祠旁之头骨架,後因日治皇民化政策而改建「马太鞍纳骨碑」来置放,现在该处成为部落信仰与祭祀场域(同上引1507-MTA- 3)。而且在阿美族的传说中,马太鞍社(系统)与祖先传说有着相当的看要性(台湾总督府监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原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0:8-13),所以在研究时亦不能忽略遗址区域与当代原住民之相关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