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针
2011-12-02 10:54:10   来源:   点击:

    由鱼骨或兽骨等所制成的细尖状物,长度与直径都不一定,功能与形状皆似今日所使用的缝衣针(不过依照所使用的材料会有部分差异),较粗一端可绑线或是穿线,推测用来缝制衣物,因此称为「骨针」。

      在考古遗留中,能发现竹、木等材质的遗留并不容易,而在实际使用上,硬骨鱼类或兽骨的尖锐部,硬度比同样粗细的竹、木来的好,因此,在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骨制针状物要较为普遍,竹、木制者则极为少见,不过遗址中究竟是因材质的功能性或是区域保存特性的差异所造成的,就非常难以评断。通常在实际上所使用的材料,主要还是取决於当时人群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其所进行的生业活动。台湾东部或是其他区域近海、靠近水边,知道有进行渔捞活动的遗址,就比较常发现「骨针」的遗留。

      「骨针」在辨识上,主要是和一般的鱼骨或是较小的兽骨作区分,在辨识上上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判断根据,首先,注意尖端是否有刻意的削尖,并且是否有因使用而产生的痕迹,一般来说,食用後所造成的痕迹(咬断的痕迹或是维持原来的型状)和穿透物品所造成的磨痕(若是因为使用而断裂,是自然缺口,若是没有断裂,尖部也会因使用而变得较为圆润)并不相同。不过「骨针」有时候是利用鱼、兽骨自然的尖状外型,而直接拿来使用,并且,使用痕迹不一定明确,因此在判断上,是需要非常小心,不能轻易就否决是否为「骨针」的可能性。再者,注意尾端是否有人为刻意的穿洞或是方便绑绳的凹痕,这样大概就可以判断是否为「骨针」。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高等教育扩充
下一篇:凤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