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遗址为1992年臧振华等在执行「第二高速公路後续计画规划路线沿线文化遗址调查计画」调查所发现(臧振华等1993)。1994年「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计画」调查台南县市时,复查此一遗址(臧振华等1994)。调查的结果显示,遗址以西,距河川交会处附近之果园有较密集之分布,向东渐少。文化层距地表约30公分,厚约30公分。遗址的面积约长宽500m×200m,全区因果园开垦而受到若干程度之破坏。调查采集的文化遗留有灰黑色夹砂陶、灰黑色泥质陶、橙色细砂陶、橙色泥质陶等,前述两项灰黑色陶类的器形主要为罐、钵、盆、瓶形器为主,可见的纹饰有波浪纹、划纹及篦点纹等。橙色系陶的数量较少,器形主要有罐形器,皆素面无纹。依据臧振华等在1992年采集标本的资料显示(臧振华等1993),凤梨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磨制簇形器、磨制石器以及磨制带锯痕的石器等。以采集所得的文化遗留类型判断,此遗址年代为距今约3,000-2,000B.P.左右,遗物类型如灰黑陶与乌山头遗址之遗留相似程度高,以其形制及风格来看,与主要分布在高雄地区的大湖文化可以归为同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范畴,但是两者之间仍有明显的差异;唯此一差异是否具有地域或时间的意义,则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臧振华等199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