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銮鼻是台湾南端着名之风景区,其所位处的恒春半岛是史前人类长期活动的所在区域。1981年,交通部观光局为加速开发垦丁风景特定区,进行了珊瑚礁林公园游憩规划区铺设石板步道的工程。不过施工开始约莫两个月,便发现若干史前时期的遗物出土。李光周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处文化的内容与性质,并评估该遗址在台湾考古学上之重要性,因此提出考古调查研究计画。
鹅鸾鼻公园考古调查报告出版於西元1983年六月,是西元1982年由李光周向交通部观光局垦丁风景特定区管理处所提出之「台湾南端鹅銮鼻公园考古调查研究」计画,执行一年後的成果报告。该计画委托机关为交通部观光局垦丁风景特定区管理处,执行机关是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并且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资加以出版。
该计画调查活动分为徒步调查、访问调查和发掘调查。透过徒步与访问调查,李光周一方面确定了鹅銮鼻第二史前遗址的区域范围,另一方面还发现了鹅銮鼻第三、第四史前遗址。发掘调查方面,则是在鹅銮鼻第二史前遗址的五个调查区中各设置一个2×2平方公尺的发掘坑,结果发现该遗址共有四个不同时代但时间前後互有承接的史前文化相。
鹅銮鼻地区的四个史前文化相,在聚落型态、分布位置、生业经济与器物制作等各方面的文化内容并不尽相同。第一史前文化相为小群体分散聚落,其文化遗物中没有农耕用具与陶制器物的出现,且食物遗留多来自於狩猎采集活动,显示该文化并没有农耕活动,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先陶文化。第二、第三、第四史前文化相则属於成熟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者间聚落大小和聚落位置不同,所出土之农具、渔具和猎具其比例有所不同,在陶器上风格也有所不同。四个史前文化相所呈现出的时间上前後相连、但空间分布范围不相同、且文化内容有所差异的现象,在台湾考古学研究中是很少见的。
鹅銮鼻地区的遗址,由於所处的自然环境特殊,史前文化持续的时间又长达四、五千年之久,所以对於该地区史前文化的长期变迁与人们生活之适应,均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鹅銮鼻公园考古调查报告一书,一方面纪录了考古学者对於该地区考古文化现象的初步观察与整理,另一方面更向社会大众揭示文化资产维护的重要性,因此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是无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