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锦秀。1996。〈台湾传统安胎暨「胎神」的观念〉。《台湾史研究》, 3(2):143-193。
- 宋锦秀。1997。〈古典妊娠医书中的「安胎」、「养胎」与「辟杀」〉。《妇女与两性学刊》,(8):77-113。
- 宋锦秀。2001。〈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观」:性别与文化的观点〉。《台湾史研究》,7(2):117-162。
安胎的概念,源於中国女科医学。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医学记录便有安胎一词,较有系统的「妊娠安胎方论」,最早出於唐末《经效产宝》一书,至两宋时期古典女科医学臻於成熟。在古典女科中的安胎,主要是指因妊娠现象所引发「妊娠疾病」的知识掌握及治疗,如「胎漏下血」、「妊娠恶阻」等的证治。古典安胎论述也论及「妊娠祟病」的知识及相应策略,如「妊娠中恶」、「胎动不安」等,其致病机理及病因论多与文化信仰诠释体系中的鬼神之属有关,有别於传统金匮医学。
安胎及胎神信仰,是台湾清末至日治时期,传统汉人社会妇女在长达十月的妊娠周期中,最被普遍谨守且具支配性的一套信仰禁忌系统;包含民间信仰中的神煞论述,传统胎产论述所涵蕴的「女观」,也包含性别、知识与权力的社会建构议题。台湾的安胎,虽与古典安胎论述在知识脉络上有历史关联,但也因移民社会的性质而有不同发展。民间习俗认为妇女在妊娠期间,一举一动必须小心谨慎,才能届期安产;如过分操劳、行动不慎跌倒而导致小产等,闽南话俗称「动着」或「动胎」。一旦发生,应立刻设法安胎,一般是向中药舖购买「十三味」或其他安胎药服用。
从台湾民间信仰「泛煞观」的脉络来看,安胎是指「安抚胎神」的仪式;是针对触犯胎神所引发的各种「动胎」状态(例如在「胎神占房」之日於妊妇房内安床帐等)所特别施行的一种仪式。情况轻者,一般只要用扫帚在「动着」的地方比划三次,口诵:「请胎神退避,庇佑母子平安」即可。情况较为严重者,必须延请红头法师敕符、作法、念咒,并且加贴「安胎符」或「镇煞符」,藉以化凶为吉。
安胎仪式在1980年代後有逐渐式微的倾向,但仅止於社会变迁的指标而已;台湾传统乡民社会久传为俗的安胎论述与胎神禁忌信仰,本身并未产生本质性的文化变迁。
中文关键字: 妊娠 , 胎神 , 性别与仪式研究 , 台湾乡民社会
英文关键字pregnancy , foetal spirits , gender and ritual studies , Han Taiwanese society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