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祯《中国节令习俗》p.60,p.68至p.69,台北:星光,1981
- 《http://www.cca.gov.tw/Culture/Arts/cyears/b232/index.htm 》
灯谜含有文学、文字学、训诂学以及考据学的价值,所以非具有专门学问素养的人不易猜射,如射中老虎般一样困难,又称之为「灯虎」(也称为文虎)。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所以也称为「射覆」。除了隐语、瘦词、谜语之外,尚有风人体、社、诗谜、灯猜、春灯、春灯谜、破闷儿、打呆、打古仔?.....等多种词语。
谜语悬之於灯供人猜射开始於南宋,上元佳节,帝城不夜,春宵为赏灯之会,诗谜书於灯,映於烛,列於通衢,供人猜度,猜中者即赠予礼物以为激赏,所以也称为「春灯谜」。宋周草窗所着之《武林旧事》已曾论及,可见宋代已有此种灯谜雅集。在益智娱乐中,「春灯谜」可说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其发展演变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娱乐,但猜射早已不再悬灯,在作品形式上也很少制作诗谜,而今盛行采取古书诗词的一两句,或以成语来作为谜面,故有人称此种形式之灯谜为「独脚虎」,因之其文学价值也就逐渐消失。
灯谜在制作上仍需运用巧思,谜面的设计要符合「八美」,即句练、法净、语圆、意明、字切、雅驯、超脱、体备。而传统的灯谜更要讲求一定的格式。通常所谓的灯谜格有24种: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凰格、谐音格、玉带 格、粉底格、燕尾格、虾须格、双钩格、加冠格、脱帽格、纳履格、解带格、脱靴格、系铃格、上楼格、下楼格、掉首格、掉尾格、中分格、碎锦格、辘轳格。这些谜格,如能运用得当的话,往往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
台湾灯谜风气起自清朝林占梅先生於新竹所创,继林占梅之後,致力於谜学推广者首推台湾末代巡抚唐景崧,他在担任布政、按察史期间,经常在道署中的庭园-斐园作文人雅会、悬谜竞猜而带动当时的谜学风气,进而使谜学推广至全台(台南、台北),并着有《谜拾》一书,因此尊他为台湾谜学初祖!
影响所及,当时中科甲的读书人很多,文风鼎盛。甲午(西元1894年)战後接着是日治时代来临,异族统治下,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受到了打压,然而谢星楼、吴静阁等在日人虎视眈眈之下,常藉由各式的民间活动来传达爱国精神,而灯谜也在这样的情况下蓬勃发展。
每逢春宵秋夕都可见张灯射虎之举,元宵、中秋猜灯谜的活动已普遍深植民心了。当时虽尚没有专门谜社诞生,但各地诗社却常另设灯谜部,悬谜互猜;而报纸、期刊中也常见灯谜披载。台湾的灯谜多半选择节庆日举行,因唯有节庆放假时才能汇聚人,展开热烈的竞猜活动。所谓的节庆,不一定只限於传统节日,只要有适当的场地都可以举行。在传统节庆时,元宵、端午、中秋三节,是举办灯谜的最热门时日。灯谜原不一定与元宵有关,但因灯火助兴,在古代未发明电灯前,夜间也可活动,因此传统以来,都在元宵举办灯谜晚会。
台湾灯谜以元宵灯谜最为盛大。当天晚上全省各县市乡镇几乎无处不举办灯谜晚会,灯花明耀,仕女喧阗,热闹非凡。此时总见成群人潮挤在灯谜场子中,相互竞猜,形成台湾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其中尤其是台北、高雄市政府所举办的「灯会」及文建会、观光局在台北中正纪念堂举办的元宵庆典,场面最大,往往吸引为数十万以上的人潮。
灯谜本属「小道」,纯属於赏心乐事的智慧游戏,然自古以来即有「隐语」、「廋词」之风,明清之际更普见盛行,可是毕竟非经世之要务,文人雅士亦无意藉之留名,只不过诗酒唱和、风月流连而已,故往往守成有余而开创不足。文学史中的常规,往往是前盛後衰,唯独灯谜一道,由於谜社同仁殚精竭力投入,却是「前修未密,後出转精」,无论在会意之巧妙、思致之传神、蹊径之别出、取材之广博上,皆较前人更胜一筹,尤其是擅於古为今用,以现代社会中之人、事、地、物为谜底,颇能融古今於一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