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廿四节气

廿四节气
2011-12-03 09:24:32   来源:   点击:

    依照太阳历的运行来标志一年中晴雨寒暑的气候变化,是中国历法的特殊发明。节气的订定依照太阳历,5日为一候,3候为一节气,一个月当中含2个节气,一年共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个节气。为了方便记忆,有人将其编成「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在中国汉代已大致定型,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与作物生长情形,与副热带的台湾气候及作物并不完全相符。台湾不但平地罕见结霜,也只有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才偶有飘雪,所以如霜降、小雪、大雪等现象都不适用於台湾。因此,在台湾发展出配合在地气候的节气谚语,较准确的反映台湾的气候状况;如形容春天气候不稳定的「清明谷雨,寒死老虎母」、形容溽暑的「处暑,曝死老鼠」。

    节气平均分割一年四季的节奏,根据节气的先後,可大略得知目前的农渔业进行到什麽阶段。对於稻作而言,插秧通常在清明前完成;谷雨时适逢多雨,此时稻子抽出幼穗,正需要雨水的滋润;立夏时分,稻子结苞,如谚语「立夏,稻仔做老爸」;小满时节多雨,称为「小满,雨水相赶」,此时稻茎由扁平逐渐变得丰满,俗称「做膭」(含苞);接着稻穗便渐次成熟,视南北收获时程不同,谚语便有「清明膭,谷雨穗」或「小满膭,芒种穗」的差异。俗谚「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至後10天乌鱼就没了」,说明冬至是乌鱼洄游至台湾海峡的时节。稻作以外的其他农作,也以节气为参考时序,如「清明雨,谷雨姜」。茶农更以谷雨为采茶的重要时机,俗谚「谷雨前三日无茶挽,谷雨後三日挽不及;谷雨过,茶叶较粗过柴皮」,可见节气做为标志时序的时间点,对农渔民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节气也有配合季节转换的「食补」习俗,通常节气时建议摄取当季的蔬果,例如立夏的匏仔瓜、大暑的凤梨等。「谷雨补老母」、「立夏补老爸」则说明依节气为父母亲进补。俗谚「立冬补冬,补喙空」,在立冬时以四物、八珍、十全等药材炖药膳进补,准备迎接寒天对身体的考验。

    也有特定节气兼具民俗节日的性质,如清明和冬至的活动都以缅怀祖先为主要精神,清明节前後要前往祖先坟茔拜扫,有谚语「清明无转厝无祖」。冬至时,则在家中准备「冬节圆仔」祭拜神明及祖先,有祠堂的宗族则在祠堂祭祖。

    中文关键字: 节气 , 谚语 , 食补

    参考资料

    1. 陈正之。2001。《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台北:行政院新闻局。
    2. 熊姿婷。2006。〈台湾客家节气谚语及其文化意涵研究〉。硕士论文,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
    3. 陈主显。2005。〈四时节气占气候〉。《台湾俗谚语典》。台北:前卫出版社。
    4.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9年3月24日读取。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84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平埔族牵手
下一篇:平埔族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