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
2011-12-03 09:29:53   来源:   点击:

    捏面是以面粉与糯米为材料,捏制各种人物或图案的一种民俗技艺。台湾早期称为糯米尪仔。今通称捏面艺人及其捏塑的作品为捏面人。

    面塑艺术源自中国,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时,汴京街头贩卖的果食,「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指的就是捏面。台湾的捏面人多为配合传统节庆、庙会、祭祀礼俗而作,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捏面人使用的材料,包括面粉、食盐、食用色素。现代捏面人也使用防腐剂、明矾,以防霉、防虫。其作法,先依比例将面粉、糯米粉调水揉成面团,加入色素,煮熟,冷却後加入适量的食盐,揉匀後即可进行捏面创作。

    捏面作品的良莠,取决於捏法与工具。捏面艺人将面团在手中捏、搓、揉、掀,搭配各种工具加以点、切、刻、划、塑,顷刻之间,人物成形,栩栩如生。除了灵巧、熟练之外,尚需各种创意,而其使用的工具包括:墨笔,用来绘制人物的细部;剪刀,剪裁出各种花叶、手脚等;竹签,作为作品的骨架支撑。

    台湾捏面人对於材料的运用,大抵分为三种:一是以调色的糯米直接捏造成各种人物图案;一是以糯米为外皮,里面包着各种馅料;另一种为台湾南部的技法,以咸鸭蛋为主体,在鸭蛋的两端搭配糯米,捏造成各种动物、蔬果,这种做法通常是配合庙会、庆典,捏造的作品作为供桌上摆饰之用。鹿港捏面艺师施教庸指出,鹿港是台湾捏面人最早的起源地,台湾中部在冬至时,家家户户以糯米捏制三牲来祭拜,拜完後煮来当汤圆吃,这是从捏面演化而来的习俗。

     

    中文关键字: 糯米尪仔 , 面塑艺术 , 施教庸

    参考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摇篮
下一篇:推拿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