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2011-12-03 19:57:17   来源:   点击:

    农历12月最後一天晚上。又称除夜、岁除。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傩。」汉高诱注:「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病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南朝宋《後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岁末年终时举行驱鬼除疫的仪式,即除夕的起源。因此除夕当天要更换春联,除讨吉祥外,也有除妖驱邪的义涵。宋王安石〈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就是现今的春联,自古即认为具有驱邪作用。五代後蜀姚昶在桃符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除夕日须以三牲或五牲祭神供佛,以12碗美食祭拜祖先,并行焚香、烧金纸、三拜九叩礼,称为「辞年」。除夕的晚餐称为年夜饭,又称围炉。昔日会在餐桌底下放置一盆炉火,让全家人进餐时倍感温馨,也有团圆之意。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尽可能赶回家,若是无法赶回,则要空出一席,放上其旧衣,表示团聚和怀念。围炉的菜式则含有寓意,如鸡肉代表「起家」,长年菜代表「长寿」,韮菜代表「长久」,吃长年菜、韭菜时不横食、不咬断,则有「长长久久」之意。火炉周围放置许多钱财,称为压岁钱、压年钱,等到年夜饭结束後,便将压岁钱分给儿女晚辈们,具有平安祝福的用意。

    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不睡」即是台湾话「不困」,因此守岁「不困」便有来年「不穷困」的涵义。俗信当夜越晚睡或不睡,来年愈有福气,或是可以求得父母长寿。除夕夜一过12点即属新年,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惊吓邪魔、营造热闹气氛,庆祝新的一年正式来临。

    虽然真正的过年是指除夕当天开始,但传统的年俗活动,可溯及农历12月24日的送神和清尘。相传12月24日是众神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为恶为善事蹟的日子,因此人们准备三牲、五醴、烧金纸神马等,欢送百神昇天。台湾和中国福建部分地区,将此日的祭祀称为送灶、祭灶、谢灶,强调此日灶神的独特身分,将送神日转化成送灶日。送神或送灶祭结束後,可以展开「筅黗扫」或「清黗」的大扫除活动,因为相传居家内外、一切器物用具上皆有神明留置,只有送神这天,在神明已经昇天、离开人间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彻底移动和打扫,并有「大拚厝(大清扫),才会富」的民间传说。

    农历12月24日也是年节「炊粿」的开始,正月炊粿有4种,(一)甜粿:加入砂糖的甜糕,取「甜甜好过年」之意;(二)发粿:加入砂糖和醱酵素後蒸熟的年糕,取「发财」之意;(三)包仔粿:加馅或肉的包仔,取「包金年年发万金」之意;(四)菜头粿:即萝卜糕,取「好彩头」之意。其余年节应景食品,也都具有谐音吉祥的象徵意义,如桔仔象徵「吉利」、枣子象徵「年年好」、冬瓜糖菓等则是「吃甜甜大赚钱」之意。

    中文关键字: 围炉 , 守岁 , 送神 , 清黗 , 年夜饭

    英文关键字gathering around the cooking pot , gathering together for the Lunar New Year , send off deity , clean-up altar , New Year's Eve dinner

    参考资料

    1. 铃木清一郎。1994。《台湾旧习俗信仰》。台北:众文图书公司。
    2. 片冈岩。1981。《台湾风俗志》。台北:大立出版社。
    3. 梶原通好。1990。《台湾农民的生活节俗》。台北:台原出版社。
    4. 林茂贤。1999。《台湾民俗记事》。 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
    5. 林川夫。1995。《民俗台湾》。台北:武陵出版有公司。
    6. 陈正之。2000。《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南投:台湾省政府。刘还月。1986。《台湾民俗志》。台北:洛城出版社。
    7. 杨荫深。2005。《细说万物由来》。北京:九州出版社。
    8. 秦?吕不韦。1966。《吕氏春秋》。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9. 南北朝?范晔。2006。《後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
    10. 李丰楙。2004。《台湾节庆之美》。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鼓仔灯(花灯)
下一篇:惠荪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