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埔里社拓垦

埔里社拓垦
2011-12-05 20:57:24   来源:   点击:

    「埔里社」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上,是在乾隆6年(1741)《重修福建台湾府志》的记录里。「埔里社」是汉人的称呼,「蛤美兰社」、「哈里难社」、「蛤里烂社」、「蛤仔难社」等则是土着的称呼。康熙、雍正年间汉人对此区域的认识已逐渐从日月潭一带延伸到埔里盆地,由於地理形势的阻隔,相对於西部平原的大量拓垦植,埔里盆地乾隆末年以前,在汉人眼中仍是一有待开发的世外桃源。事实上,水沙连区域内的番社有埔社、眉社,不同的社群之间可能亦曾发生过兼吞或合并等情形。

    乾隆末年所施行的屯兵制度,是埔里盆地开发过程里一个重要转捩点,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乱平後,闽浙总督福康安建议仿四川屯练之例,挑选曾帮助清军打仗的熟番为屯丁,并酌拨近山为垦埔地以资养瞻。这项制度的施行对日後平埔族群或汉人之所以能进入埔里盆地影响甚大,因为许多养瞻埔地便分布在邻近盆地的边缘地区,使得外界对於埔里盆地内部的情形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加上屯兵制度上的设计是,将「户口较少之社,或数社并作一屯,或附入近处大社」,也让不同社群之间的往来沟通益形频繁,为日後的迁徙进驻埋下伏笔。屯兵制度的问题在於,养瞻埔地位置与屯所相去遥远,因为屯所是衡量地方险要情形,并参照各社人数与营汛位置而设定的,统筹拨给之埔地自不可能与屯所相近相称。因此熟番屯丁无法自行前往埔地开垦,多半将土地瞨耕给汉佃,汉人因而有机会接近盆地的边缘,甚至跨越过屯埔番界。在清廷尚未解禁之前,不论是熟番或汉人,初期都是以私垦的方式进入盆地。在众多潜越番界、私自偷垦的行动中,最为後人所熟知的是嘉庆年间的「郭百年事件」。此事件的重要性在於,它改变了埔里盆地内的族群互动生态,也间接成了日後开垦的先声。

    埔里社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与郭百年事件的影响,乃极思如何自保。埔里社位於盆地中平旷之处,没有天然的屏障;埔里社因「郭百年事件」中汉人的大肆焚杀,人口大减。埔里社所采取的策略并不是与盆地内的其他土着结盟,而是引进平埔族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田成发事件」便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当埔里社因「郭百年事件」势力大衰而极思自保之际,田成发乃趁机献策,招邻近盆地的熟番为卫。汉人与熟番皆钦羡盆地的荒埔,而埔里社也有实际上的需要,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虽此项策略因人遭告发功败垂成,仍可窥得当时的族群互动情形。事实上,「郭百年事件」与「田成发事件」二者都是有计划性的私垦行动,只不过後者因情势逆转,事先徵得埔里社的同意,招来熟番以为垦佃。「田成发事件」说明了当时觊觎埔里盆地的不只是汉人而已,应该还包括平埔族群。若说「郭百年事件」让盆地内的土着社群之间的族群关系产生合纵连横重新「洗牌」的效应,「田成发事件」则是此效应下的历史产物。

    由於社域或屯地位置的关系,邻近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率先有机会与盆地内的土着社群接触,换言之,因为西部平野地区的开发已近饱和,生存空间的挤压促使人群(汉人与熟番)往东继续开垦,当时又逢清朝施行屯番制度,整个大环境的改变,埔里盆地的开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大体而言,当时埔里盆地内外的社会情境是十分浮动的,为了争取各自的生存空间,不同的族群之间各种互动交错展开,在各种不同力量的较劲下,掀起了埔里盆地开发史的首页。

    参考资料

    1. 锺幼兰〈平埔族群与埔里盆地—关於开发问题的探讨〉,平埔族群的区域研究论文集1998,
    2.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education/Essay/essay1998b/nYULAN/nYULAN.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光勳章
下一篇:文山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