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
2011-12-05 21:02:32   来源:   点击:

    一百年前,伊能嘉矩称族群为Taokas,而老一辈的族人则一直以「斗葛」自称。大家所熟知的道卡斯族分布和荷兰人记载的地区相吻合,各聚落主要划分成三大社群:

    (1) 崩山群:在旧志中被称谓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是包括了现今的大甲东、大甲西、日南、日北、双寮、猫盂、房里、苑里、吞霄等社。

    (2) 後龙群:旧志中常被称为「後龙五社」,包括後龙、新港、中港、加志阁、猫里等五社。

    (3) 竹堑社:位於新竹地区的单一聚落。

    在竹堑社同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眩眩社,但不久之後,它又从纪录中消失

    了,这个昙花一现的聚落有时会被归入早期的竹堑社群内,有时会被纳入「南崁四社」中。

    道卡斯各聚落大部分的社是设置在沿海平原区的河阶地带,最南的是从现今台中西北部大甲附近一直向北延伸至苗栗、新竹沿海一带,主要涵盖了大甲溪流、大安溪、双寮溪、房里溪、苑里溪、吞霄溪、後龙溪、中港溪、凤山溪流域下游的狭长区域。

    这三大社群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拥有共同语言的群体、血缘关系的群体或者是地缘关系的群体?截止目前为止,三大社群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在文献上较明显易见的就是「番屯」制度的统属关系,於一七九一年(乾隆五六年)开始正式实行。当时是以社大丁多者为屯地,或数社合并作一屯。全台九十三个「熟番」社中,共设大屯四处,每处四百人;小屯八处,每处三百人。这些聚落在统一个屯的管理下,必须经常协调、沟通、调动屯兵、分拨埔地和月饷等事务,彼此之间的互动也一定是很紧密的。

    关於道卡斯三大社群的语言关系,相关的资料非常有限。康熙年间阮蔡文的诗写道:「离县城较远,风俗较变。北至中港;音语只一方,他处不能辨」;黄叔璥对於竹堑社写道:「声音略与後垄异,土风习俗将无同」。伊能嘉矩也曾经对这三大社群做过语汇比对,留下了一张以罗马拼音纪录的「大甲东社、新港社、竹堑社语汇对照表」,其中新港社采集的语词最多,大约有五十个单字,反观大甲东社和竹堑社仅约十个单字。语汇的数量虽然极少,但表上所见三社语汇的差异却很大,十个词汇中至少有五个是不同的。

    早期道卡斯社群的主要辨识特徵之一是其头发:剪发至额前,状似锅盖的发式。郁永河描写在大甲社、双寮社以及苑里社看到的情形:「男女悉剪发覆额作头陀状」;黄叔璥描述『北路诸罗番九』习俗时记载:「各社番皆束发,未娶者或分梳两髻於额角,惟此数社,则剪发至额」;乾隆时期谢遂在《皇清职贡图》(一七八九年) 描述『淡水厅竹堑等社熟番及番妇』也提到:「风俗,与德化等社相似,男剪发齐额,或戴竹节帽」。

    关於到道卡斯族的祭仪与信仰观念,其相关的资料也非常少见。其中较具体描述的有光绪十九年《新竹县志初稿》(一八九八年)。文中提及的农历七、八月收获後祭祖的仪式:如「做田」和「走田」、举白布旗、全社歌舞、赛跑等,都是道卡斯族仪式的象徵。

    参考资料

    1. <<斗葛族人:道卡斯族研究导论>>苗栗县立文化中心出版
    2. <<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古文书研究与导读 : 道卡斯族崩山八社与拍瀑拉族四社>>洪丽完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补兽陷机
下一篇:西拉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