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道教对疾病的治愈

道教对疾病的治愈
2012-08-03 16:13:49   来源:   点击:

      自东汉中晚期起,民众生病或面对疫病,除了求助于医术或巫术外,亦有新的选择---找道士或憎尼。在当时出土的文物图像中,无论「神兽镜」还是「画像镜」,基本上都反映出时人对疫病和死亡的恐惧,对于神仙、不死的憧憬,以及对神兽、神人和巫术的信仰。

      道教的发展之初,以疗病做为吸引信徒的主要手段,如:东汉天师道张道陵的崛起,在于强调治病的「玄、素」之道。对部分疾病的治愈,着重「首过」的治疗仪式,要求病患先忏悔自己有生以来所犯的种种罪过,将其写于纸上,投入水中,并向神发誓永不在犯。

      在疫病广布的年代里,诸多道教经典致力于解释疾病和瘟疫的起因与原由。如:《太平经》全书主旨在陈述「治病」和「治身」之道,希望修道之士和有德之君能奉行书中所说的道理,使天下太平,人民长寿安康;书中所论及的「治身之道」,依据修​​练者的资格和秉赋,可以发挥治病、长寿及成仙这三个不同阶级的功效。

      不少道家经典对治疗疾病的方法有所著墨,就医术而言,《太平经》就相当肯定使用方药和针灸的方法治病。同时,书中也指出,使用草木和生物作为方药,是因为这些方药中有鬼神之力,可以治病。在这方面,道家与医家的看法很不一样,道家倾向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鬼神的「病因论」。

      关于大规模的瘟疫,依据汉代《太平经》的解释,认为疫病的发生,是上天派遣神鬼至人间降灾。至六朝,道士对疫病发生的解释,提出一套较完整的说法,以及「末世论」的概念。如:道教早期的戒律书《女青鬼律》,沿袭汉代「五方疫鬼」的概念,进而对提出疾病的发生乃因五方鬼主所致,各鬼主各自掌管某一种疾病,可以带领万鬼施行瘟疫,这也成为后来中国民间「五瘟神」信仰的主要根源。东汉以后的道家经典对疫病的解释,都没有脱离《太平经》所陈述的一些基本观点,只是每部经典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或是对某些观念更进一步阐释或发挥。

      西晋末年(约西元307-316年),天下大乱,饥荒四起,疫病流行,导致大量民众染病丧生。当时金潭马迹山道士王纂,有感于百姓之苦,便在静室之内,祷告以求神助。据闻,三天之后,感动太上道君,赐予《神咒经》,教他相关治病科仪。王纂于是以「神咒」和「斋醮」在江南一带替人治病,疫病因而消弭。

      初期道教的医学,着重以导引、按摩、服药饵和炼丹术替人治病;至六朝,一些道教徒开始强调「养生术」对疾病的治愈。例如:陶弘景所编的《养性延命录》一书,对服气、导引、按摩、生活起居和饮食等方面,必须遵守的禁忌,皆有记载。

      道教利用符咒治病的情形,亦时有所闻。如唐初的道教医者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禁经〉之部,收录了许多早期道士治病的禁咒,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治疗:虐病、金疮、蛊毒、邪病、恶兽狼虎所伤、蛇毒等疾病。又有像「禁时气却疫法」的咒法,其咒语源出天师道,其咒语如下图,据说只要每天念十遍这则咒语,便不会感染任何的疫病。

      宋代道教医学的一些主张不同以往,全真教创办人王重阳,主张绝对禁欲作为修练的首要条件,不同于六朝以来着重男女合气之术;而摆脱传统神仙之说,追求超然客观现实和充实完美的精神生活,被视为避免染病、健康长寿的最终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疾病 治愈

上一篇:道教斋科醮仪的演变
下一篇:宋代大钱的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