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意思◥
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语本《韩非子.显学》。△「以言取人」
◣以貌取人的典故来源◥
#《韩非子.显学》澹台子羽1>,君子之容也,仲尼2>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3>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注解〕(1)澹台子羽:即澹台灭明。西元前51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武城人,孔子弟子。(2)仲尼:即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於老聃,学乐於苌弘,学琴於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後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为「至圣先师」。(3)宰予:西元前522~前458,字子我,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利口辩辞。曾因白天睡觉,孔子责以朽木不可雕也。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
◣以貌取人是谁的典故 以貌取人典故解析◥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根据《韩非子.显学》的记载,春秋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台灭明长相不俗,孔子几乎因此而以为他是个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与容貌不相称。而宰予谈吐不凡,孔子几乎因此而相信他是个优秀的好学生,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华与谈吐不相称。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误判,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後来「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
Yi Mao Qu 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