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足高气扬的意思 足高气扬的典故

足高气扬的意思 足高气扬的典故
2017-05-15 02:06:45   来源:   点击:

     ◣足高气扬的意思◥

    义参「趾高气扬」。见「趾高气扬」条。

     ◣足高气扬的典故来源◥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齐策三》1>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2>曰:「君岂受楚3>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4>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闻君於齐5>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6>之义。小国英桀7>之士,皆以国事累8>君,诚说9>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10>,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11>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12>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13>之登徒14>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於外者,疾15>入谏。」

    〔注解〕(1)典故或见於《左传.桓公十三年》。(2)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相齐,封於薛,号孟尝君。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3)楚:古国名。周成王封熊绎於楚,春秋时称王,都郢,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後为秦所灭。(4)公孙戍:生卒年不详。孟尝君门人。(5)齐:古国名。周武王封姜太公於齐,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後为秦国所灭。(6)存亡继绝:使濒临灭亡者,继续存在。见「存亡继绝」。(7)英桀:才智优异出众。桀,通「杰」。(8)累:嘱托。(9)说:通「悦」,音ㄩㄝˋ。喜爱。(10)中闺:宫中小门。闺,上圆下方的小门。(11)重:音ㄔㄨㄥˊ,外加。(12)门下:门下食客。上文所云「门人」亦同此。(13)郢: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於今湖北省江陵县。(14)登徒:复姓。(15)疾:通「急」,迅速。

    〔参考资料〕《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足高气扬是谁的典故 足高气扬典故解析◥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後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麽,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於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麽其他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公孙戍於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麽走路时把脚抬得那麽高?样子显得那麽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麽,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後可使您免於过错,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後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於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Zu Gao Qi Yang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换日偷天的意思 换日偷天的典故
下一篇:足食丰衣的意思 足食丰衣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