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义参「深思熟虑」。见「深思熟虑」条。
◣典故来源◥
此处所列为「深思熟虑」之典故来源,提供参考。
1、「深思」:战国楚.屈原〈渔父〉(据《文选.卷三三.骚下》引)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皆浊,何不淈其泥1>而扬其波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3>而歠其醨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解〕(1)淈其泥:浊乱其泥。淈,音ㄍㄨˇ,搅乱使其混浊。(2)扬其波:掀起波涛。(3)餔其糟而歠其醨:吃酒渣,喝薄酒。比喻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生活态度。餔,音ㄅㄨ,吃。糟,酿酒的残渣。歠,音ㄔㄨㄛˋ,饮、喝。醨,音ㄌ|ˊ,薄酒。见「餔糟歠醨」。
2、「熟虑」:《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绦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1>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2>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3>。
〔注解〕(1)秦:战国时秦国。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约今甘肃省天水县。庄公时徙居大丘,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孝公时定都咸阳,得商鞅变法图强,积极东侵。惠王时重用张仪,以连横政策离间六国。昭襄王用范雎采远交近攻之策向东扩展。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2)索:索求、索讨。(3)无行危:谓莫行围梁之危事。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深思熟虑」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深思熟虑」系由「深思」及「熟虑」组合而成。「深思」见於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原任三闾大夫,怀王时遭人毁谤,被放逐於汉北,於是作〈离骚〉以表忠贞之心。後被顷襄王召回,但又遭谗言而流放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渔父〉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游於江河傍,吟诗唱歌,神色十分憔悴,一个渔父看到他,问道:「你为什麽到这里来呢?」屈原答:「整个世界是那麽污浊,所有人都迷迷糊糊,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到这里。」渔夫劝他说:「真正的圣人应该是可以顺应大环境的,既然世间混浊,众人皆醉,你不如就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为什麽要『深思高举』,而让自己流放到此地?」意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必想得太深远,也不必坚持高尚的行为,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熟虑」之「熟」为仔细、精详的意思,此一词语见於《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穰侯为战国秦昭襄王的舅舅,昭襄王在位时以他为相。当时穰侯为扩张秦国领土而欲攻魏,於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魏国大夫须贾为使其退兵,前往求见,分析秦、楚、赵、魏等各国间的依存与利益关系,然後说明秦之攻魏绝对是弊多於利,要穰侯「熟虑之而无行危」,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放弃攻打魏国。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深思熟虑」,用来说明凡事要仔细而深入地考虑。
Jing Si Shu 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