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
张良是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经心悦诚服地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刘邦的金口玉言,更加奠定了张良作为大汉王朝开国元勋的政治地位。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一条铁律。汉朝的开国功臣也都被这一潜规则给“潜”过,“悲剧”程度和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结局越惨。张良却是一个例外:自始至终,他深得刘邦的充分信任,在后刘邦时代,张良依然赢得了吕后的足够尊敬。
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良又有何过人手段,能让自己得以善终?
让我们重回“汉初三杰”名号出炉的辉煌瞬间。
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刘邦登基,大汉王朝正式建立。三个月后,志得意满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办规模空前的庆功宴。酒酣耳热之际,刘邦给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为什么能够完胜项羽?”
在一片马屁声中,刘邦公布了标准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这段话堪称字字珠玑。他讲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刘邦亲自评定出了三杰;第二,刘邦为三杰排定了次序——张良、萧何、韩信;第三,刘邦如此定位张良的作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还应注意一个细节,刘邦提到张良的时候,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使用了敬称,称呼张良的字“子房”。萧何、韩信则没有享受相同的待遇。
然而,刘邦的讲话却又令人费解。刘邦对于张良的定位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遍翻《史记》,也很难为刘邦的这一论断找到足够的论据。用刘邦的这一标准来衡量张良,张良的功劳实在不过尔尔,难以望萧何、韩信的项背。
具体来说,张良的功劳都有哪些呢?主要有二:一为下邑划策,一为阻止分封。
我们先来省视张良的第一大功:下邑划策。
“鸿门宴”后,项羽大封天下。此次大封过程中,项羽共册立了十八个王,而他自己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为巴蜀和汉中。同时,项羽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让壅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而治之。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样分封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三个人堵住刘邦的出蜀之路。
刘邦心里当然也清楚,于是,在去自己巴蜀的封地途中,刘邦一把火烧掉了自己刚刚走过的通往巴蜀的栈道。我们知道,当时蜀道是天险,直到唐朝,李白还写过一首《蜀道难》,其中就这样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栈道就是当时巴蜀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刘邦用火烧栈道的方式告诉世人,尤其是告诉项羽,我会安心于巴蜀,你看,我不是连回来的路都烧断了吗?
项羽心情大好,遂放心东归,衣锦还乡、耀武扬威。谁知,正在项羽的兴头之上,山东东部齐地的田荣已公开反叛。田荣击杀项羽分封的田巿、田安,赶跑田都,将三齐合并,自立为王。项羽恼羞成怒,马上调集大军讨伐田荣。
就在项羽带兵讨伐田荣的时候,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三秦,杀出函谷关,千里奔袭,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压抑了很久的刘邦开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后院失火,项羽大吃一惊,他挑选精兵三万,以突袭的方式杀回彭城。沉于温柔乡中的刘邦哪里会是项羽的对手!项羽以少胜多,将刘邦打得人仰马翻。刘邦也被项羽的军队密密麻麻地包围,《史记》这样说:“围汉王三匝。”汉王刘邦马上就要被项羽生擒了!
在此千钧一发之时,突然一场沙尘暴昏天暗地地吹来。《史记》这样记载:“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晦。”罕见的沙尘暴让项羽的军队阵脚大乱,刘邦则趁乱逃生,“得与数十骑遁去”,得以突围。
当时,吕后的兄长吕泽已在下邑(今安徽砀山)起兵,下邑是刘邦的根据地,兵败的刘邦自然会把下邑当成自己的栖息地。陪同刘邦来到下邑的,就是张良。
这是刘邦最狼狈的一次记忆,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兵瞬间击溃,正在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只落了个抱头鼠窜的结局。
死里逃生的刘邦,灰头土脸地来到了下邑,汉王急匆匆下马,倚着马鞍大声发问:“我情愿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拿出来,只是不知道该把这些土地给谁,天下之大,又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共抗项羽呢?”(“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兵败的刘邦此时的焦虑和郁闷,可想而知。
很快,刘邦听到了回应:“既然您愿意拿出关东的土地,那么就把这些土地分给这几个人吧,他们是九江王黥布,和齐王一起反对项羽的彭越,我们阵营的韩信。”刘邦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张良。“为什么要把土地分给这三个人呢?”刘邦自然要问。“九江王黥布本来就和项羽有矛盾;彭越本来是梁地的义军领袖,最后却没有被项羽分封,因此,也对项羽怀恨在心;至于韩信,他可是我们阵营中最善于打胜仗的将军。既然您愿意以土地换人心,那就把土地给这三个人好了。”
这就是“下邑划策”的核心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