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崇祯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帝王之一,他和许多亡国之君不一样,他勤俭治国,从无昏庸残暴,但最终却落得国破身死的悲惨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朝最勤勉的皇帝
天启七年(1627),昏庸荒唐的明朝第15位皇帝——“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驾崩。由于他没有留下子嗣,皇位由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承。朱由检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
崇祯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勉帝王。史称他“闻鸡而起”、“夜分不寐”,因为积劳忧国,未到中年就已是白发丛生。与常年罢朝的前任帝王不同,崇祯帝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从不停辍朝会,召对也时时举行,未敢有过稍稍的懈怠。
崇祯帝是明朝以至中国古代最为节俭的帝王之一。他的吃穿用度非常朴素,宫中所用餐具一律是铜器甚至木器,宫内无大事不办宴席,也很少听到歌舞之声。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崇祯帝废止了江南织造(负责采办皇家用具的机构),并大规模地裁撤了驿站,以此减免压在百姓肩头的重负。在国库紧张时期,崇祯帝还多次下诏“撤乐”、“减膳”,并将宫中的贵重器物拿出来充作军饷。
崇祯帝继位之初,就怀着力挽狂澜的救国志向,誓做一代中兴帝王。他登基不出月余,便以老辣和干练的手段,迅速铲除了祸乱国家已久的“宦党”首领“九千岁”魏忠贤及其余党,平反了很多宦官专权造成的冤假错案。此举令世风为之大振,百姓欢欣鼓舞,都纷纷称颂新即位的崇祯帝为“圣王”。崇祯帝在位的17年中,曾多次下令各地州、府开仓赈济灾民,传令天下招揽贤才、广纳善言,还颁布“罪己诏”反省自己执政中的不足。
纵观明朝的皇帝,嘉靖皇帝痴迷于炼丹成仙,正德皇帝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理朝政,天启皇帝则执著于木工奇巧、纵容宦官乱政……与他们相比,崇祯帝称得上是一代贤君。勤勉有为的崇祯帝原本有可能缔造一个太平盛世,但天意弄人,历史留给他的却是一个濒临亡国的烂摊子。
时运不济 无力回天
传到崇祯帝手中的是怎样一个国家呢?从王朝内部来看,由于历代明朝政府的无能和地方官僚的贪暴,国家的经济已经是日薄西山。国库亏空,朝廷用度捉襟见肘,一般百姓更是穷困不堪。而这一时期又正赶上地理气候的“小冰河期”,从16世纪开始,地球的气候趋向严寒,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降雨稀少,全国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大旱灾,同时还伴随有频繁的地震和严重的鼠疫。到了崇祯年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饥荒,连天子脚下的直隶地区也未能幸免。从山陕地区到齐鲁、荆楚大地,饥民遍布乡野。饥饿的百姓吃光了树皮,就以一种叫“观音土”的白色土块充饥。这种“观音土”吃了不好消化,很多人因此腹胀而死。再后来,很多地区多次出现“人相食”的悲惨场面,独自出行的人经常莫名地失踪,实际上便是被饥民捉去吃掉了。甚至于明朝军队在外打仗时,也有因粮草不足而吃人的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当时灾荒的严重程度。
网络配图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生存的百姓只得揭竿而起。于是在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延续到崇祯一朝,情况更加严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将领所率领的农民军已形成很大规模。他们攻城略地,割据称王,使得明朝政府疲于应对。
如果说王朝内部的糟糕状况已足够使明王朝岌岌可危的话,那么关外后金政权的入侵则让国势变得越发不可收拾。满族人建立的后金政权日渐壮大,八旗铁骑纵横关外。明朝军队虽然装备优良(火器的配备率是当时世界第一),却仍然无力抵抗。关外的明朝土地大片沦丧,而明朝政府组织的多次大规模反击也都以失败告终。明朝政府只得在关外收缩防线,退守几个大的城池,将战局的主动权拱手送人,自己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此时东南沿海的形势也不乐观。明朝末年海盗猖獗,日本浪人和中国海盗勾结起来,不断侵扰东南沿海诸县,烧杀劫掠。明朝政府多次前往清剿,但海盗流动性很强,而且扑而复燃,搞得明朝政府精疲力竭。后来,明朝政府采用了招抚海盗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或效(如招降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但随着国势的衰落,东南边防问题也越发严重起来。
国家的外事已是万分危急,朝廷的内部更是腐败透顶、混乱不堪。历代明朝皇帝疏于政事,造成了朝中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们掌握着残酷的“特务部队”——锦衣卫和东厂,有的甚至掌控明朝一些重要的军权,以此迫害异己,独霸朝堂。与他们相对的势力是明朝的文官集团,然而这些士子文人非但不是国家的救星,反而成为重要的掣肘力量。明朝的文官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利益群体,他们相互结党,共同对抗“宦权”甚至“皇权”。明万历皇帝就是因为感到自己在文官集团面前无法有所作为,才一气之下罢朝,自此28年不上朝。这些自诩“清流”的文人,很多也和朝中的一些阴暗势力勾结在一起,其中有不少人还曾为权宦魏忠贤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