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前往前线,全力镇压杨文幹。镇压杨文幹不是难事,成功后就可回朝当太子了。以后,这天下就是我李世民的了。一路上,李世民一定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说不定都开始思考如何治理天下呢。
可就在李世民处于有利时机时,事情却发生了逆转。
李世民出兵镇压杨文幹时,仁智宫内的李渊忽然放弃了原来的决定,放出了太子,并让太子回到长安继续留守。事态为什么会如此急转直下呢?据史书的笼统说法,皇帝后宫的嫔妃们、齐王李元吉、外朝的封德彝都做了大量工作,但具体说了什么话,史书并未记载,反正为太子力挽狂澜,结果唐朝就又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了。
究竟是什么让李渊又改变了主意?
面对太子手下起兵造反这个最大的事实,李元吉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让皇帝改变主意呢?现有的说法似乎想证明,皇帝糊涂是非不分,单单听从了这些人的片面之词。但正如我们上面已经讲过的,对于谋反这样的严重问题,从法律系统到皇帝本人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视的,为什么在太子谋反这个问题上,皇帝忽然糊涂起来了?不是皇帝糊涂,一定是有更重要的真相被发现了。皇帝对于太子在整个事件中的被动情况有了确实的了解。
任何皇帝,即使再糊涂,也不会对公然的谋反行为充耳不闻。通常的情况下,主要是把没有谋反的打成谋反,从来没有见到过确实谋反了却不予追究的。就李渊而言,刘文静的谋反证据根本不足,他反而当作谋反事件处置了。如今,面对杨文幹和太子的谋反却置之不理。这太不符合常理了。因为真是太子谋反,那一定是最有威胁力的,而李渊竟然不予追究,反而让太子继续据守京城。对于这严重地违背常识的记载,让人无法不产生疑问。
根据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的规定,对于谋反这项大罪,计划谋反而没有实行,等同于实行;谋反实行没有造成后果等同于造成后果。甚至仅仅说说而已并没有计划,也要长流两千里。至于对待参与谋反者的处置当然最重。甚至不同籍的亲戚也要受到牵连。参与者斩首,十六岁以上父子都被处以绞刑。在皇帝的宝座面前,即使是亲生父子也会大打出手的。为什么李渊可以对太子的谋反无动于衷呢?
当然不会。李渊一定了解到了真相:太子是被冤枉的。
从哪里了解真相呢?现在的史料都没有披露。最有可能是从上山告变的人那里获得了真相。最重要的真相就是秦王府参与了整个事件,具体的人就是秦王府参军杜淹。
秦王府的动作,是让皇帝确信太子谋反,至少太子亲信谋反也可以牵连太子。秦王府的动作是针对太子的,目标则是夺取太子之位。太子是受到攻击的一方,在这个事件中,是被动的一方。皇帝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才会释放太子,恢复太子的原有地位。但是,东宫也不是没有错误,私运军事物资本身确实违法,所以才会被秦王府抓住不放并且大做文章。而秦王府上纲上线的做法,明显要致太子于死地,皇帝当然也不高兴。但是,兄弟之争是非常清楚的事实,皇帝不打算深入追究下去。这一次杨文幹事件,秦王府具体操盘的人就是这个最擅长搞阴谋诡计的杜淹。这都是秦王府的一系列阴谋。
李渊最后对东宫和秦王府各打五十大板,东宫的王珪、韦挺,秦王府的杜淹同时流放边州。皇帝最后要求两兄弟要和睦,分别处分东宫和秦王府的属下,以示警告。皇帝作为父亲,他不愿意儿子们手足相残,无休止地斗争下去。但是,他也知道权力的资源有限,他没有最佳方案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杜淹传中,明确说李世民知道杜淹无罪,专门给即将流放的杜淹赠送了三百两黄金,以作为他为秦王府牺牲的补偿。但是,秦王李世民并没有为杜淹到朝廷中去争取,既然无罪,为什么还会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这个镜头特别让人想到电影中的情节,黑社会组织的老大为进监狱的兄弟出钱,因为这是一种牺牲。
对于李渊的做法,双方都不满。秦王府希望皇帝说话算数,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东宫则认为皇帝应该追查下去,按照法律有反坐法,诬陷谋反则处以谋反罪。
杨文幹事件,是玄武门事变的前奏。李世民争取用政治斗争的方法取代太子,这一次最接近成功目标,但最后还是功败垂成。如果这次斗争胜利,唐朝就不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当时的情形已经很清楚,事情不到最后解决之际,双方绝不会善罢甘休,都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