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被囚禁:自己打扫房间 在瀛台敲锣打鼓解闷

2021-01-07 20:54:48 作者: 光绪被囚禁:

  其实,光绪帝若死于谋杀,主谋元凶基本可以断定是慈禧 太后,因为按常情推断,若没有她的指使,一般人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胆量下这种毒手。执行者很可能是崔玉贵等一帮太监,因为在庚子年间崔玉贵就奉旨杀了珍 妃,以此类推,他无疑嫌疑最大。但应该强调,谋杀说属于推断,并无过硬的证据做支撑,是一种基于情理和既往事实做出的自圆其说的猜测。

  上 世纪八十年代初,“谋杀说”被推翻,光绪帝的死因被学者们定论为“正常死亡”。原来,在清宫档案中,光绪帝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史学家会同中医专家系统 深入地研究了这些脉案,认为符合病情演进的规律,未见特殊异常症状出现,应为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死亡,并无中毒和其他伤害的征象。这一说法较 为广泛地被史学界认同。

  然而,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又取得了进展,“正常死亡”说似乎被颠覆,“谋杀”说获得了实质性的支持。中央电视台 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家单位的专家历时数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做了检测,发现其中附着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由此认 定光绪死于急性砷中毒,应为他杀。2008年初冬,在北京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此时恰逢光绪皇帝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别有一番特殊的意义。虽然凶手是谁不 能通过检测证明,但专家们一致认同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

  那么,光绪帝的死因就此获得广泛认同了吗?事情也不是这样简单。对光绪帝之死依然 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尽管史学家对“检测报告”难以置喙,但这一说法与脉案不合。光绪从病重到逝世,每天医生几次前来诊治,脉案中不仅没有呕吐、腹泻之类的 砷中毒症状,反而有八九日不解大便的相反记载。

光绪

网络配图

  人们固然可以怀疑脉案被伪造或篡改,因为太医院要看慈禧的脸色,并且在戊戌政变后,也曾奉 命伪造过光绪帝病重的脉案。但跟凭空捏造不同,此时光绪帝确实病情严重,治疗正在展开,给皇帝看病,责任极大,按宫廷制度规定,往往几位医生和内务府官 员、王公大臣同时在场,反复斟酌,集思广益,方才落笔,写好脉案之后,皇帝也可能过目。当时,负责治疗的医生人数不少,轮班诊治,既有中医,也有西医,既 有太医院的御医,也有各省举荐的临时效力的医生,想操纵这些人篡改脉案,谈何容易?更何况光绪死后的次日慈禧就病故,四年后清朝亡国,改朝换代之后,这些 医生依然在世,留有日记或回忆录,其中若有篡改、伪造脉案的黑幕,很难被继续隐瞒,至少也会透出些蛛丝马迹。

  再者,毒杀说也跟情理不合。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处于慈禧的幽禁之中达十年之久,按说慈禧随时可以将他置于死地,既然光绪帝此时已病入膏肓,不过拖时间而已,慈禧还有必要做这种良心泯 灭、天理难容的勾当吗?至于慈禧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翻案的判断也难令人信服,新统治者上台后重翻前朝旧案本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规,并不足怪。对年迈的统治者 来说,可怕的是死,而不是死后被翻案,既然两眼一闭,撒手西归,还管谁如何翻案?况且慈禧立溥仪为帝、命载沣摄政的时候,特意强调“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 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可见慈禧尚未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临近终点,就更没必要将光绪置于死地了。

  有学者对“检测报告”提出了商榷。无疑,光绪遗体早已腐化,科学家提供的是现在附着在遗骨、遗物上的砷含量,能多大程度上说明当时光绪身体里的砷含量呢?光绪帝的陵寝曾被盗掘,地宫环境和遗体惨遭破坏,又经文物部门的清理,几十年之后,还具备检测的条件吗?

  笔者并非断定光绪帝肯定是正常死亡,也不抹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是认为光绪之死的一些环节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其死亡的真相可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最终的证实,也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团。史学家没有能力,也不奢望揭示出所有的历史真相,这或许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吧。

  据 太监回忆,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他还没有地呢!”这指的是光绪生前未营建陵寝。其实,慈禧流下的是鳄鱼的眼泪,不论光绪到 底死于什么原因,都是慈禧迫害的结果。他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不仅没有体验过君主的威严和权 势,也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戊戌政变后被长期幽禁,生死难料,命运莫测,正值奋发有为的壮年就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光绪 无子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都没有,命运的悲惨超乎常人想象。

  坎坷命运,盖棺史评

  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光绪皇帝无疑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源自慈禧太后的迫害,但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他没有处理 好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其实,他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和叔叔恭亲王奕䜣对他都有告诫。奕䜣临终上遗折指出:“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以隆 圣治。”光绪帝若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对王朝命运和自己的境遇来说,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

  针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在晚清担任过御史 的胡思敬说过这样一句沉痛的话:“自古国家之败多起于伦理,家齐而后国治。”这道出了母子矛盾对王朝命运的深远影响。由于矛盾的一方是掌握中国命运的慈禧 皇太后,另一方是万乘之尊的光绪皇帝,这二人的矛盾绝非家务之争那样简单,说到底还是权力分配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之间的一切矛盾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 ——光绪要权,而慈禧不放权。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女子没有政治权利,慈禧太后把持国家政权缺乏合法依据。此前慈禧垂帘听政,前提是皇帝 幼小,她以儿子监护人的身份代行皇权,是一种临时和权宜的办法。等孩子成了大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行事的时候,就不需要母亲的监护了,垂帘听政自然 就要结束,慈禧并不否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