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文人王振权倾天下的秘诀:自阉做太监

2021-01-10 07:28:00 作者: 失意文人王振

  这次会议非同寻常,张氏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政治影响,代表宣宗为小皇帝选定了顾命辅政大臣,决定了明王朝正统初年的权力中枢。这是一个以内阁为核心的统治系统,是明朝自洪武年间以来政治权力运行机制的延续,但同时也是王振实现其勃勃野心的重大障碍。

  从表面上看,王振给人的印象是颇有君子之风的一介书生。他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城府极深,一开始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处世,因此他在宦官中有很好的名声,宫里人都称他为“翁父”,就连英宗皇帝也尊称其为“先生”。王振除了殷勤地照顾小皇帝的饮食起居外,还热情地陪伴他玩耍嬉戏。这对不足九岁的顽童来说,实在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时的王振,在小皇帝眼里不是什么奴仆,而是唯一能使他欢乐、信任和依赖的人。

  藏而不露暗攘权

  明宣宗在世时,很喜欢一个叫刘宁的太监,但刘宁是个睁眼瞎,斗大的字不识半个,于是宣宗只好让精通文墨的王振代笔。就这样,王振渐渐进入了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要衙门-司礼监。司礼监是内监二十四衙门之首,而提督太监权力最大,不仅可以调动所有的宦官,而且掌管内、外奏章,代拟旨意和批红阅票,简直就是皇权的化身、皇帝的影子。

  朱祁镇即位后,王振以皇帝老师的身份,越过当时知名大太监范弘、金英而执掌了司礼监,成了正统初年宦官组织系统的最高首领,全面介入了皇帝的日常生活,参与到政务中来。可以说,此时的王振是春风得意、权势日重。

  因为少年童昏的明英宗十分看重与王振的这段“师生之谊”,一直对他深信不疑,于是,王振便开始了攫取朝政大权的行动。

  王振知道自己与小皇帝朱祁镇的特殊关系,但他也知道,仅凭这种关系并不是长久之计,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东西,彻底征服这位小皇帝。于是,他在尽心照顾朱祁镇的同时,又教给他为人之主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如临朝时如何显示自己的英明果敢,如何严刑重典以树立威信、驾驭群臣等。

  每次小皇帝临朝,王振总要事先利用耳目弄清楚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偷偷教给小皇帝应对的办法。说来也怪,他的预料常常十有九中,这让小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大臣们觉得小皇帝虽然年纪不大,但少年老成,遇事不惊,天生具有当皇帝的禀赋,都暗自欣喜,哪里知道,这都是王振背地里搞的鬼。

  王振熟知历史,知道只有以小忠小信掩盖其大奸大恶,才能真正获取正直大臣对自己的好感。所以,他在背地里做坏事的同时,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谦谦之人,扮演着一个又一个“正面”的角色。

  为了博得“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好感,王振在每次去内阁办事或传旨时,总是佯装不敢直入。“三杨”见他举止恭顺谨慎,也往往客气地请他进来,并让座以示礼貌。

  一次,英宗兴高采烈地与小宦官在宫内玩球,小宦官见王振走来,就慌忙避开了。第二天,王振陪英宗去内阁问政,故意提高嗓门苦苦劝谏道:“先帝因为玩球,几乎误了天下大事,陛下复踵其好,置国家社稷于何地?”此言一出,立即惊动了“三杨”,他们惊叹道:“想不到宦官中还有这样的人才!”

u=1675257729,1412905199&fm=214&gp=0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王振觉得,取得太皇太后张氏的信任同样重要,但这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机会很快就来了。

  正统四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漠公然杖死了一个驿丞,此事一经公开,便引起舆论哗然,廖漠因此被弹劾。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因与死去的驿丞是同乡,所以坚决要求以命抵偿;而与廖漠同里的杨溥则借“以公事论决”为名,替廖漠开脱罪责。二人争执不下,官司最后打到太皇太后那里。

  张太后意识到这件事非常棘手,如果处理不当,两杨势必反目成仇,而她所希望的“同心协力,以安社稷”也就成了问题。张氏思来想去,想不出妥当的办法来,于是把王振叫来,试探性地问王振该怎么判。

  王振大吃一惊,随即又暗自高兴。按惯例,太监是根本不可以参与朝廷政事、发表看法的,今天太后是怎么了?而在场的杨士奇、杨溥也大吃一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张太后居然会征求一个宦官的意见。

  王振不知道张太后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也不敢贸然回答,只是推诿说:“这事该问两位杨大人。奴才才疏学浅,从来没有断过案子,实在不是这块儿料。二位杨大人说该怎么判,奴才绝不会说一句不是。”

  “听他们的?怎么听?一个说该杀,一个说不该杀,听谁的?”张太后对王振的回答很不满意。

  听太后的语气有些不满,王振心想,天下的杀人案多的是,很少有惊动太后的,看来此案一定不同寻常,必须先弄清其中的背景,才可以表明态度。

  想到这里,他把状子仔细看了一遍,终于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于是,他不动声色地说:“依奴才看,两位大人对廖漠因公失手打死了人没有什么异议。既然因公失手打死人,判死罪似乎太重了,而不予追究似乎又太轻了一些,最好在二者之间来量刑,应该以过失杀人降职、调离为好,不知道两位大人有何见教?”

  平心而论,在对待这一案子上,二杨确实掺杂了私人感情,现在听王振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当场表示同意。

  看到两位大学士的意见得到了统一,张太后心里非常高兴,对王振的态度大为改观,对他十分赞赏和信任。

  皇帝的宠爱、太后的信任、大臣们的恭顺,使王振雄风大振。从此,他不断借皇帝的名义,打击迫害异己,培植私人党羽,甚至在不征询内阁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提拔自己的亲信,这在明朝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笑里藏刀斥“三杨”

  王振羽翼渐丰,势力日益强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宦官集团。这样,在明王朝内部就形成了以“三杨”为核心的内阁官僚集团和以王振为核心的宦官集团。两大集团的斗争逐渐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