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帝位。上位后,他立即为三弟赵廷美,皇兄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加官晋爵,还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们,实行拉拢和安抚。
网络配图
让赵光义生出同室操戈的狠毒用心,许是源于高梁河战役中的一件意外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高粱河战役中,当赵光义中箭受伤逃跑而下落不明时,竟然发生了一件十分意外的事件。据《宋史》载,太平兴国四年,“武功郡王(赵)德昭从征幽州(今北京),军中尝夜惊,不知上(赵光义)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本来此次北征宋太宗带着赵德昭,就可能是担心把他留在京城贻下后患,没想到在北征中自己只有一天下落不明,就有将领在溃军中要立赵德昭为帝,只是由于自己万幸赶上了溃退的大军,才没有演变成为现实。发生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使赵光义感觉到太祖诸子的存在,以及弟弟的存在,对自己的帝位始终是个威胁。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大概有感而发,即“攘外必先安内”之意。
当年八月,赵德昭劝宋太宗应该对攻灭北汉的将领行赏,他暴怒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赵德昭知道灾祸降临,也许是为了避免株连亲族,回家后“取割果刀自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病死。赵德芳原是赵匡胤病危时准备继承帝位的人物,他的死亡算是消除了对帝位最大的潜在威胁。
网络配图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虽然已死去,但赵光义认为对他或他儿子帝位的潜在威胁还有,那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他想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却又无隙可寻。也许是箭伤频发的缘故,宋太宗觉得有必要尽早消除这种可能的潜在威胁。于是在赵匡胤次子赵德芳死后半年,他指使他当晋王时就是亲信的柴禹锡,告发:“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另一个告发者,也是晋王府的旧人赵镕。在准备惩处赵庭美之前,太宗决定问计于赋闲多年的故相赵普。
赵普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宋太祖当初只是对赵普说起冯瓒有才能,是当世少有的奇士,想重用他。赵普就感到冯瓒对自己的相位的威胁,不仅将他出为地方官,而且阴谋诬告,使其落处削官流放海岛的悲惨下场。而这只不过是不少类似事例之一。赵普终因擅权而于开宝六年(973年)被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太宗即位后,他原指望能够重新起用,但却被授以太子太保荣誉衔留住京师,奉朝请而已。相反,太宗却给放还不久的冯瓒授官任职,也间接反映了太宗对赵普的反感。宋太宗现在要打击其弟赵廷美,终于想起心狠手辣工于心计的赵普,而闲居“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的赵普也感觉到重新掌权的机会终于到来。所以,当太宗问他如何处理赵廷美时,他并不向太宗献计,而是说:“愿备枢轴以察奸变。”也就是说让我当宰相,由我办理此案。宋太宗没有表态。
网络配图
赵普感到宋太宗最在意的是夺位的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处理赵廷美的事没有他赵普也可以办好。于是赵普编造了一个后来称之为“金匮之盟”的故事,是说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时,为防止骨肉相残,要宋太祖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太祖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赵普还说是他撰写誓书,藏入金匮。宋太宗一听,简直顿开茅塞,困扰自己多年的夺位合法性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赵普随即以北宋时最高的宰相衔“侍中”任首相,而秦王赵廷美终于在赵普罗织的罪名之下,一贬再贬。太平兴国七年五月,秦王赵廷美被降封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雍熙元年(984年)正月,赵廷美终因忧悸成疾,死于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