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介文人,初出茅庐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到三国时期资讯不发达,诸葛亮凭几乎闭门造车或者偶尔和其他2B中青老年聊天打屁就能准确预见之后十几年的情势也算是天赋高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被三顾出山,虽然被刘备看重也只不过安排点小事,后来慢慢感觉这是个实干之才又加以提拔任命为后勤总管,依之为自己的管萧,可是就是这位类似管萧的丞相之才,最后竟然当起了全军总司令,率领10余万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基本夷陵都死光跑光了)南征蛮夷,又六出岐山,连以兵事见长的司马懿都感叹他是天下奇才,虽然陈寿评价他将略非其所长,但那是看跟谁比,而且诸葛亮的用兵虽然乏善可陈但是也没有什么大毛病,稳稳当当堂堂正正,想赢他就是曹操来,我看也不容易,那么他这么高的军事水平到底是哪来的呢?
统帅一支军队自古甚至被视为一种艺术,虽然各家兵法多如牛毛,但是真正的名将屈指可数。如何成为一名名将,经验必不可少!从部队征召,训练,行军,住宿,到迎敌列阵,或者是追击,甚或后退都有无数的技巧需要掌握,可以说一名真正的将军绝对不是靠书本读出来的。赵括纸上谈兵就是历史上的一大笑谈。
《三国志》中没有明白地说过诸葛亮的老师是谁,但从种种迹像来推,还是不难知道的。
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经常交流,这些人不能说是诸葛亮的老师,也在师友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肯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如果要说真正的师承,却还要推得更远一些。诸葛亮是琅琊人,琅琊过去是齐国的地方。诸葛亮青年时自比管乐,又好为《梁父吟》。管仲是齐国的贤相,乐毅是占领过齐国大部分土地的名将,《梁父吟》虽然模糊,但现存的一首讲得正是齐国名相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从这些迹像看,诸葛亮的齐国情结是很浓厚的。
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太公,传说中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也是一个君臣典范,孔明的出山,正巧和姜太公相似,不过也就是凑巧罢了。姜太公帮文王武王出谋划策和领兵打仗就不用说了,封到齐国以后,也是很有作为:“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其办法,首先是要自己专政,然后是修内政,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而齐桓公则闲在宫里寻欢作乐。
乐毅为燕伐齐,提出的办法是自己挂帅,纠合五国兵力,联合起来伐齐。
晏婴在齐国执政,也有很多贡献,而且有外交上的才能,能说会道。
这四个人的故事为人们熟知,不心细讲,而且太公、管仲、晏婴都有著作传世。太公的兵法不知是真的是假的,而《管子》和《晏子春秋》算是比较可信而又详尽的著作,乐毅不知有没有书,但文章传世是真的。孔明生活的时代,读到这些著作应该不难,而且司马迁的《史记》里都有这些人的传记。孔明自比管乐,好为《梁父吟》,则可以肯定熟读了这些著作,并且心向往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孔明的行为看,也很像这几个人。《隆中对》有似太公对文王,游说孙权有似晏子使楚,内修蜀政则似太公管晏,东和孙权联兵伐魏则有似乐毅。所以说这几个人是孔明的老师,应该没有问题。
但孔明还另有家学,可以解释他的执法用刑。孔明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汉书》中有诸葛丰传,是一位类似于包公的人物,执法很严,为抓一个犯法的宠臣竟敢追到宫里去,最后竟以此丢官。诸葛丰也是孔明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