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皇帝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父辈。
寇准想,如果高琼同意自己的意见,宋真宗也得不得不听从。
于是,寇准连忙拉住了高琼,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结果,高琼当即完全赞同:“我们大宋的皇帝,哪有不上前线打仗的,走,跟我回去找他们评理。”
一进殿堂,高琼就举起棒子大喝:“哪位说要迁都逃跑呢?先看我这个棒子答应不答应。”
刚才差点用唾沫淹死寇准的这帮大臣,当即噤若寒蝉。
王钦若更是浑身发抖,默不作声。
高琼小步趋到真宗台阶前说:“宰相作为文臣,一力主战,乃我大宋之幸。此时,如果陛下能采纳宰相的良策,亲征前线,老臣将拼死保护陛下,可保无虞,而大敌可退。”
这个父亲曾经的保镖,如今也是自己的保护神。
听到这一番话,真宗心中的慌乱消除了许多,终于做出决定。
这一年的11月,宋真宗率军出征。
当时掌管天象和预测的司天监,给出了预示:日抱珥,黄气充塞,宜不战而却。
到了韦城县,大军驻扎休息。
天气寒冷,左右赶紧把准备好的棉衣拿出来,让真宗穿上。
真宗说:“大家都这么苦寒,唯独我穿上棉衣,岂不是感受不到大家的处境,我还是不穿了吧。”
就这样又行进了两天,终于到达澶州。
此时,前线传来捷报,契丹大将萧挞凛被宋军弩箭射死。
大家都很振奋。
寇准和高琼要求继续往前走,一直到前线,和作战的士兵在一起。
许多大臣都有些害怕,毕竟,一旦契丹人攻击过来,他们可不认得谁是尚书省,谁是中书省,他们只管杀戮。
他们也知道宋真宗胆怯,便趁机进言,还是到此为止吧,别往前继续走了。
就连抬着銮驾的车夫也不想往前走。
只有高琼和寇准坚持。
他俩一直陪在宋真宗旁边,以免有人捣乱,特别是高琼,拿着大棒在后面督促,谁敢慢一步,他就在后面打屁股。
宋军行至一条大河,能隐隐看到河对面,契丹人的骑兵,成千上万,布满荒野,黑压压一片。
大家都知道,一旦过河,再想退后,就难了。
此时宋真宗的勇气也已经耗尽,要求停车,不往前走了。
高琼连忙上去劝阻:“陛下若不渡河临幸北城,北城的百姓如丧考妣。”
这句话属于用词不当,毕竟,高琼不认字,经常乱拽词。
旁边有个大臣叫冯拯,一见高琼出糗,终于逮住机会了,高声喊道:“太尉无理,你这语法有错误啊。”
意思是说,老将军,你太不讲理啦。
大家都恨寇准拉出来这个又臭又硬的老家伙,让大家一起担惊受怕。
高琼说:“你看到前面这些契丹军队了吗?我是不认字,但是,现在不是纠正我语法错误的时候。你既然说我语法不对,那你就写一首诗,让契丹人滚蛋!”
冯拯无语,其他人也都不再做声了。
大军过了河.
士兵们看到皇帝来了,都欢欣鼓舞,声震九天。
此时的萧太后和韩匡嗣,仔细分析了局势,没法再继续坚持了,毕竟孤军深入,本犯兵家大忌,加上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击毙,士气低落,军心涣散。
前进则受阻,背后又有宋军环伺,腹背受敌,不如讲和。
于是,便让一个宋朝的降将王继忠携带议和的信件,来到宋军大营,要求讲和。
经过几番周折,澶渊之盟达成,宋、辽自此进入上百年的和平。
澶渊之战,是高琼晚年比较重要的一次出场,从那以后,他就逐渐淡出了军队。
默默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中,如果不是一个女子的兴起,他也和戴兴、王超、李斌、桑赞、王继忠、傅潜等人一样,很快就不被人所记起。
后来,他身体越来越差,两年后病危。
宋真宗很想去看看他的病情,以感恩大宋曾经的保护神。
但是却被王钦若阻止了,这个曾经被高琼大骂的宰相,故意说:“天子问疾,是用来宠待勋臣的。现在高琼没有破敌的功劳,不应前往。”
那年冬天,即1006年冬天,高琼病逝于开封。
享年七十二岁,获赠侍中。
宋真宗为了表示哀悼,辍朝两日。
故事到此,本应结束。
然而,历史的转折性,却经常让人惊叹异常。
30年之后,高琼长子高继勋的孙女出生了,高继勋给这个孙女取名为高滔滔。
再过30年,高滔滔被封为皇后。
元丰八年(1085年)高滔滔的儿子,宋神宗赵顼死后,立年幼的赵煦为帝,是为哲宗,高滔滔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权倾天下。
她罢免了王安石变法的一帮改革派,起复了保守派司马光等一帮守旧人士,恢复旧法。
司马光这些人感激涕零之余,不免为高滔滔先祖——高琼,大加宣扬。
以至于在民间的演义和传说里面,北宋的故事,除了《杨家将》《呼家将》之外,还有《高家将》。
在民间的《高家将》的演义里面,高琼名叫高君宝,娶了个妻子更是武功高强、大名鼎鼎,名叫刘金定。
敷衍出了好多戏剧曲目《杀四门》,《下南唐》,《双锁山》等等。
不仅如此,高家将的身影还出现在《杨家将》里面,甚至一直延续到南宋的《岳家将》。
在岳家将里面,排名第一的是大将高宠,用的就是高家枪法,只是枪调铁滑车,最终被铁滑车压死,让我们的童年无限惋惜。
试问下:
还有哪个死囚犯,有高琼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