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千古明君”康熙的暴行有哪些的读者,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位难得的千古明君,但是,这位皇帝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他也曾做过一些伤害百姓的事,也曾犯下过一些暴行。
那么,这位千古明君都有哪些暴行呢?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戮平民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的时候,他所率领的清军,曾对普通百姓痛下杀手,被残害的百姓数量,不亚于一场大屠杀。
根据《清史稿·王骘传》中王骘对康熙的上疏就可以看出:
“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关于这份上疏中的诸多问题,在《清史稿》中就有着详细的记载:
“王骘,字辰岳,山东福山人,… …康熙五年,典试广东。历刑部郎中。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
由此可见,上疏是在康熙帝解决三藩问题之后,“运粮行间”则代表康熙十九年出兵四川的松威道。文中提到的“时征云南”,所以,荡平应该指的是荡平云南和四川。在荡平之后,四川全境内的人口才一万八千多,根本不及其它省一个县的人口。
根据这个史料的记载,四川人口的大规模锐减,应该是清军的屠杀所为。并且,除了四川之外,江西地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在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的知县,对那次大屠杀进行了描述:
“自甲寅吴逆倡乱,… …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其实,清军对百姓的屠杀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一点,从清朝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想必那些朝廷官员是不会黑化朝廷的。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理由,军队屠杀百姓的行为,都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的伤害,都有损康熙千古明君的形象。
暴行之二:迁海屠民十余年
康熙在位期间,强化了沿海迁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沿海百姓被大量屠戮和驱赶,境遇非常的悲惨。
在《南明史》中,就有关于沿海迁界的记载,那么,沿海迁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呢?清朝当时,在靠海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区域,并划定了这些区域的濒海距离,然后,满清政府就会在濒海边界处修建界碑,甚至,会修建一座城墙。
除此之外,清朝会把沿海居住的百姓统统赶到这一区域居住,如果,有百姓不服从命令,就会被屠杀。这个政策的出现,使得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占有的海岸线长度大大缩短。而且,这个政策在实施之后,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成为了无人区。
如果统治者觉得离海还是太近,就会继续下令迁移。可以说,清朝对海的恐惧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
《南明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在迁移的时候,统治者不仅会烧掉百姓的房子,屠戮百姓,还会将周遭的树木统统烧毁。真是清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根据文献的记载: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那么,为什么清朝军队要把松柏树木都砍尽呢?
想必是,为了避免这些地方被海上的反清复明势力所利用。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讲述了广东省的情况:
“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阮旻锡在其《海上见闻录》中也说道:
“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虽然,这些描述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是,确实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惨状。
沿海迁界的政策推行了差不多二十年之久,而这个时期,就是康熙皇帝执政的时期。可能沿海迁界在刚开始的时候与康熙皇帝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康熙皇帝执政期间,他却一直在强化沿海迁界令。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这一政策也是非常认可的。
沿海迁界政策,在刚开始施行的时候,只是迁移百姓,但是,后来到了康熙时期,朝廷就在边界处加了界墙,这在顾城的相关文献中就有记载:
“福建和广东的情况差不多,开初以插旗、木栅、篱笆为界。”
后来,就越来越严格,或是“浚以深沟”,或是“筑土墙为界”。可见,康熙皇帝为了更好的使百姓远离海洋,竟然,将土墙改为了界墙。而且,他还在沿界地方修筑了寨和墩,并派士兵长期驻守。
曾大力推行这种政策的帝王,即使没有到暴政的地步,但是,被称为“仁君”确实有些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