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明朝守将孙传庭的一生!

2022-10-07 09:56:39 作者: 有人造就时代

  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明朝孙传庭属于哪一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最后一战,扼守潼关的大明督师孙传庭,明知出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必死无疑。

  崇祯皇帝不听他的解释,一再催促他出兵,不得片刻延迟。

  孙传庭原本可以抗命,他的秦兵,是帝国最后三支军队之一。

  但他没有抗命。他迫不得已率军出关,挥师东向。

  出关时,他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

  不久,孙传庭惨败,部分残兵退回潼关。李自成一路追击,破关而入。

  孙传庭原本可以逃命,像历史上无数战败的将领一样。

  但他跃马挥刀,冲入战场。死得惨烈。

  这一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距离大明王朝的覆灭,不到半年时间。

  史书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1

  有人造就时代,有人被时代毁灭。不知道孙传庭属于哪一种?

  最爱君读孙传庭的传记,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他是二者皆有之。在与时代的撕扯中,他曾有意远离之,亦曾主动拥抱之,最终选择与整个时代“同归于尽”。

  此生悲壮,唯余浩叹。

  孙传庭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此时离大明王朝覆灭,不过51年。而孙传庭最终活了50年,一生堪称与帝国命运相始终。

  他是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尽管出身军籍家庭,但他自小聪明绝伦,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童子试。

  不知道史书有没有夸张,说孙传庭在随后大小数十次考试中,通通都是考头名。

  26岁那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顺理成章地考中进士,不过名次不算高,是三甲第41名。

  之所以要把他的名次写出来,是因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次进士考试排名,比孙传庭高一个名次,即三甲第40名的那个人,叫袁崇焕。

  日后,这两个名次相挨着的进士,一个是帝国在辽东的猛将,一个是帝国在陕西的王牌。

  历史在冥冥之中,已经为后来的崇祯埋下了两个预设的时代英雄,但后来的崇祯一个都没有珍惜过。

image.png

  2

  考中进士就开始当官,孙传庭的仕途起点是知县。

  他先后在河南永城、商丘做过知县,口碑颇好。当地人评价说,孙知县文武全才,绝非一般俗吏能比。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好干部,关心民生疾苦,敢于动真碰硬。

  大约在地方做了五六年知县,天启五年(1625年),孙传庭入朝述职,得到提拔,成为吏部官员。

  但不久之后,他突然辞职了,回老家乡居,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从32岁到42岁,那是一个人生命中拼事业最关键的十年啊。孙传庭就这样轻掷掉了,多么可惜。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

  其实,没那么难解。孙传庭后来虽以武将闻名,但他是一个十足的文人士大夫。他入朝廷时,正是魏忠贤专宠、权势最盛之时,从理念上,他同情东林党人,而对阉党不甚感冒。

  朝局因为党争而污浊不堪,这名儒家的忠实信徒,遂决定以奉母尽孝为名,辞职回乡。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孙传庭以归隐的方式,远离朝廷是非,同时对朝廷进行了含蓄的批判。

  在一个稍微正常点的时代,归去来兮,也很正常。但孙传庭生活的时代,却不时与他的内心诉求产生剧烈的冲突。

  最典型的是,在他乡居期间,从崇祯三年(1630年)起,农民起义军冲入山西。他的家乡成为官军与义军对抗的前线。

  最终,现实战乱让孙传庭无法超然世外。他写诗说:

  湖海怜多病,乾坤苦用兵。

  彷徨清不寐,倚剑看挽枪。

  人是闲散人,心却揪着帝国战局。

  到了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的军队竟然从大同、张家口突入塞内,并攻克了孙传庭的家乡代州。

  大明帝国的最后十几年,诚为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内有流寇起义,外有满人寇边,最后,这个老大帝国,不是死于内,就是死于外。

  孙传庭真的坐不住了。他给崇祯上了一道疏,叫《有敌情必有虚怯之处疏》。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批评内政的。

  他在等待机会复出。

  时局变得越来越坏,他变得越来越焦灼。他早已不在局中,完全可以置之不顾,乘桴浮于海,但这就是传统士大夫的可贵之处——国难当头,舍我其谁!

  有人跟他说,先生想复出,但天下事恐怕不可为啊。

  孙传庭很生气,说,这是什么话!要自己做过才知道可不可为。现在就从我开始做起,有没有用,那是命的事,我不管。

  儒家的出世与入世理想,在一个人身上统一得如此完美。

  3

  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崇祯八年(1635年),孙传庭复出那一年,许多人已经一眼望见了帝国的尽头。

  好在有一些人在救时救世,不然这个尽头会来得更快。

  那一年,崇祯家族在凤阳的祖坟,被起义军烧毁。崇祯下了罪己诏,反思明朝进入内外交困的处境,是因为所任非人,导致“虏猖寇起”,“虏乃三入(三次入关),寇则七年(作乱七年)”。

  次年,1636年,孙传庭被推荐任陕西巡抚。

  推荐者或许不怀好意,因为陕西当时是所谓“贼窝”,叫“贼乱关中”,从1626年至1636年间,陕西巡抚连换了7人。

  没想到,孙传庭欣然接受,表示“亦愿一当也”。

  临行前,崇祯接见。

  孙传庭委婉地表示,臣恐怕不能徒手扑强贼。意思是要皇帝提供士兵和军饷。

  崇祯紧皱眉头说,给兵难,给饷更难啊。犹豫了半天,最后给了孙传庭6万两军饷,后面的缺口,让孙自己想办法筹措。

  靠这笔启动资金,孙传庭从无到有,征募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进入潼关,开始了叱咤风云的个人传奇。

  崇祯时期,大明进入一个后人命名为“崇祯死局”的困境中。简单说,帝国由于天灾人祸导致财政短缺,财政短缺反过来加剧了天灾人祸。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