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绰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何宇文泰会为他的死放声痛哭呢

2022-10-07 15:44:00 作者: 苏绰改革到底

  苏绰改革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565年正月,西魏政府在中央政府组织形式方面采用了一种新颖但却复古的制度—六官制,这一年是西魏王朝的最后一年。这年十月把持西魏大权的宇文泰病逝,第二年正月,他的儿子宇文觉取代魏帝,建立北周。但是,新政权把六官制完全继承下来,一直行用了二十四年之久直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这个复古的官制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说六官制复古,是因为它完全套用了《周礼》中的官职名称与政府组织形式。

  《周礼·六官》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专著,它因将中央政府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机构而得名,它的内容很受些儒家思想浓厚的君臣喜爱。西汉末年,权臣王莽篡位以后,也曾借鉴过这一制度。但是,这种复古的做法,却给他的政权带来了很大伤害,他最终与这一复古制度同归于尽。五百多年以后,又一位权臣,置时空差距于不顾,再次把这一套老掉牙的制度搬上政治舞台,这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其实,宇文泰只是指出了以六官组建政府的方向,真正主持其事,制定具体制度的,是他最为信赖的苏绰。但是,苏绰明白,一千多年前的政府组织形式,不可能完全照搬套用,能够套用的,只能是形式即官名,除此而外的所有内容,必须与西魏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所以,六官制的制定,远非照葫芦画瓢那么简单,要做到旧瓶装新酒,苏绰还必须付出很大的心血。

image.png

  遗憾的是,由于积劳成疾,苏绰没有完成宇文泰的重托,就于公元546有年去世了。好在六官制的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毕,继承者做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就可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其后,一位名叫卢辩的官员接替了这项工作。十年以后,凝聚着苏绰心血和希望的六官制终于间世并得到了推行,可惜苏绰已经无法见到了。宇文泰与苏绰不惜背着复古的名义制定六官制,肯定有与东魏、萧梁争夺华夏正统的意思。当时三国对峙,无不以正统自居。东魏所在的关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文化的中心,而南方的萧梁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在争夺正统时,似乎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

  而西魏所在的关中地区少数民族纵横驰骋,汉文化的色彩大大减弱,如果认为西魏代表了华夏正统政权,恐怕宇文泰本人也觉得有点理亏气短。但是,现状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说起华夏正统,没有哪个王朝比得上一千多年前的周朝,汉族人顶礼膜拜的文、武、周、孔这些大圣人,不都是生活在周朝吗?所以,周朝才是华夏的祖先。当西魏采用周朝的六官,来组织中央政府时,也就与华夏正统间接扯上了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那么疏远,但却已足够令心虚的字文泰直起腰杆,与其他两个以正统自居的偏霸一争短长了。

image.png

  当然,如此耗费心血的六官制度,如果仅仅替西魏争正统,未免有点资源浪费,它还肩负着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即打破政治制度中存在的"清官"、"浊官"概念,消灭官员争夺清官的恶劣倾向,当然,最终矛头是指向当时的士家大族。

  说起士家大族,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如果不考虑萌芽期,只就它的形成而论,应该是在曹魏和西晋时期,距离西魏大概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客观地说,士族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著名的文化人大多出身于名门望族,比如大文学家谢灵运,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大画家顾恺之等人,是最显著的例子,他们的存在,似乎证明世家子弟并不都是碌碌无为之辈。

  但是,对政治的影响,士族高门更多体现了负面作用。在东晋以前,士家大族还有一定的活力,其中不乏能征惯战的将帅,也不乏处理政务的能手。他们的拼搏,为后代挣来了一份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即令现在的高干子弟也自愧弗如。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士族子弟只要有步入仕途的愿望,就绝不会被排除在政府之外,哪怕是一名白痴。至于能否征战杀伐,能否安邦治国,或者能否处理基本的政务,他们都不必考虑,因为这些根本不会对他们的仕途造成丝毫影响。

  人是一种既贪婪又懒惰的动物,如果条件允许,没有几个人愿意辛辛苦苦地去工作,同样,如果条件允许,大多数人也绝不会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士族子弟现在恰好具备了这种条件。俸禄本来是对工作的报酬,但是,在士族子弟那里,俸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因为他们担任的,多是一些薪酬很高的闲职。这些官职大多数与文化有关,如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之类。

image.png

  至于那些职繁任重、俸禄微薄的官职,士族子弟很不愿意担任,比如类似现在监察部长的御史中丞,以及相当各部司长的尚书郎,在今人看来都是肥缺,但那时的士族子弟却不屑为之,他们担任这样的官职,就等于掉了身价,因为这些官职事务过于繁杂、沉重。至于有可能战死沙场的武职,他们自然更不会担任。久而久之,南朝政府的官职在人们眼中,习惯性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官,职闲廪重,大多被士族垄断;另一类是浊官,职繁康轻,全部由庶族担任。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清、浊官的形成,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清官趋之若鹜,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相当不合理的现象,领取高薪的官员并不处理政务,效命沙场;而俸禄微薄的官员却要终日埋首于政务之中,或血染沙场。这种与按劳分配相反的分配制度,大大挫伤了庶族官员的积极性,而且在政界造成轻视政务的恶劣风气。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使国家趋于灭亡。南朝各代积弱不振,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image.png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