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儿子被杀前,说了一段什么话?

2022-10-09 09:09:28 作者: 李世民的儿子

  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姓氏由多个字组成的复姓历史人物,多为少数民族,如:拓拔、尉迟、万俟等。当然,长孙这个姓氏也不例外。不过,在民族政策相对开放的隋唐时期,老百姓不会因为民族而产生隔阂,朝廷亦不会对少数民族抱有偏见。所以,长孙家族才有机会活跃于隋唐两朝的政坛。

  长孙姓是中国多民族、多源流的复姓群体,长孙姓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说、长孙姓出自北魏皇室拓跋珪的长子沙莫雄,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姓,故拓跋嵩为得姓始祖;二说、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顺,大多尊长孙顺为得姓始祖。

  这里,既然说到了长孙这个姓氏,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了。

  除了喜欢历史的朋友,许多现代人对于长孙无忌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凌烟阁第一功臣”的层面上,鲜有人知为何文不及杜如晦,武不如尉迟敬德的长孙无忌会凌驾于其他二十三功臣之上。想要了解长孙无忌为何成为大唐第一功臣,成为地位显赫的赵国公,还要从玄武门事变讲起。

  当时,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已无以复加,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为了制衡太子李建成及虎视眈眈的四弟李元吉,李世民打算先下手为强,篡位登基。当然,以李世民一人之力,肯定无法成事,于是,李世民便开始着手挑选助手。虽说,李世民这些年来招贤纳士,手下有数不清的人才,但是,发动宫变毕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万万不可走漏风声。

  所以,李世民在挑选帮手时格外用心,只选了几个最信任的亲信,长孙无忌就是其中之一。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乃是布衣之交,是最早进入天策府帮李世民打天下的大臣,所以,他成为玄武门兵变的主要策划人。

  在那个充满血腥的早晨,李世民派人守在玄武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格杀在上朝的路上,并控制了禁宫,逼父亲将皇位传给自己,如愿意承地坐上龙椅。在帮助李渊统一江山时,长孙无忌并非李世民麾下功劳最大的,但是,却因为帮助李世民上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

  长孙无忌的强项是擅长察言观色,行事作风非常圆滑。此外,长孙无忌对李世民有一颗赤诚忠心,在多年征战中从未起二心。

  因此,长孙无忌颇得李世民的赏识。

  并且,长孙无忌的妹妹还被李世民册立为皇后。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太宗曾评价长孙无忌“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由此可见,长孙无忌的长处在于识时务,懂得取舍,所以,他才能在政治场的风口浪尖上闲庭信步。

image.png

  那么,李世民有多信任长孙无忌呢?长孙无忌可以不经通报,自由出入唐太宗的寝宫。由此可见,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是毫不设防的,甚至,没考虑过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会对自己不利。

  不过,长孙无忌却将这份信任看得十分透彻,他在心里已划下了界限,从未有丝毫僭越。长孙无忌明白,自己的地位相当危险。他已位极人臣,又有长孙皇后这层裙带关系,已触犯了外戚涉政的大忌。

  甚至,为了不让李世民对自己心生忌惮,长孙无忌主动要求降职,让李世民将心放到肚子里。古往今来,多少功高震主的大臣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身首异处?长孙无忌深谙其理,所以,不论妹妹如何劝说,李世民如何挽留,他仍执意要求降职。

  在之后的二十年中,长孙无忌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担负起教育太子的重任。

  不过,长孙无忌虽忠于李世民,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在皇储问题上,长孙无忌晚节不保,主动介入太子的选立过程中。

  李世民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魏王、晋王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然而,这三个皇子都缺乏当皇帝的潜质。太子李承乾安于享乐,沉浸在声色犬马中,毫无进取心;魏王李泰野心昭彰,心机歹毒;晋王李治性格懦弱,缺乏主见。

  后来,魏王与太子争夺储君之位,太子李承乾落败后被贬为庶民。李世民想将李泰立为皇储,然而,长孙无忌却站出来发表了不同意见。因为,魏王野心太大,所以,若由他继承大统难免会对这些老臣不利,于是,长孙无忌便打算立没有主见的晋王为太子。

  甚至,为了达成目的,长孙无忌说服了一众老臣帮腔,众人来到李世民面前说起魏王的坏话。长孙无忌的话颇有分量,李世民尊重了老臣们的想法。不过,李世民之所以会将李治立为东宫太子,还有另一个原因:此时的长孙无忌的权力太大,大部分老臣都站在他的身后,李世民担心,自己若立非皇后所生的皇子为太子,会让长孙无忌做出谋反之类的举动。

  毕竟,人心隔肚皮,长孙无忌表现得再忠心,也难免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

image.png

  从客观角度来看,其实在李世民的儿子中不乏比李治更适合当皇帝的皇子,吴王李恪就是其中一位。李恪继承了父亲的全部优点,文武双全,在民间的支持率很高。相比于懦弱的李治,李恪更适合成为上位者。早年长孙无忌也对李恪赞誉道:“恪又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可见,李恪的能力是受到大众认可的。

  不过,从《旧唐书》中“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的记载来看,此时的长孙无忌已不再是那个一心为公的忠臣,变成了一个袒护外甥的奸猾小人。为了替外甥肃清登基之路,长孙无忌无所不用其极。在扳倒李恪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将谋反的脏水泼给李恪,害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子。如此一来,文武百官都看出了趋势,李治即位已成定局。

  李恪临终前的一番话十分耐人寻味:“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的确,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竟在晚年走上了歪路,逼死了善良的皇子李恪。但是,李恪死前的这一番话,也确实预示着长孙无忌悲凉的结局。

  可以说,长孙无忌的这些做法着实让人心寒。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