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鉴临阵脱逃当死,百姓为什么还要给他求情?

2022-10-14 00:50:17 作者: 牛鉴临阵脱逃

  你真的了解一个高官临阵脱逃当死,为何百姓却含泪为他求情吗?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6月16日,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吴淞要塞争夺战上,至为悲壮的一天。

  上万装备精良的英军,凭着上百艘战舰的暴烈火力掩护,向着大清朝吴淞口要塞发起疯狂攻击。然而雨点般的凶残轰炸中,清军西炮台上,六十七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老将军,依然傲然撑起战旗,率领残存的亲兵,慨然从炮台上杀出,最终身中七处重伤后壮烈倒下,身边八十多名将士,全数为国捐躯,无一人逃跑投降!

image.png

  这场鸦片战争里的决定一战,就此怆然落幕。进占吴淞的英军,刀尖已然顶在了清王朝的脖子上。丧权辱国的败局,已然再难改变。但浴血搏杀到最后的陈化成老将军,还有那些战至最后一息的清军将士们,也引得英军连连喟叹。其英勇作战场面,此后也见诸于各类英军作战资料中。当然,同样是这一天,与这些忠勇将士们一道被英国人大书特书的,却还有大清此战的最高长官,一位两江总督的丑陋表演。

  照着中外各种史料的记录,就在悲壮的西炮台之战打响时,这位两江总督大摇大摆带兵增援,而且明明是打仗,他居然还坐在轿子里一路吹吹打打。被英军发现后一顿炮轰,立刻连滚带爬跳下轿子就跑,甚至官服官靴都脱了扔一地。由于奔跑姿势太过滑稽,以至于对面的英军都忘了大战,全都嘻嘻哈哈凑过来瞧他逃跑。还有英国士兵把这场面真实记录下来,战后投给英国报社,刊登后更是引得轰动效应。简直丢脸到英国。

  也正是他这一番笑话,惨烈的吴淞口大战立刻乱套,不明真相的各路清军跟着他溃逃,这才害的忠勇的陈化成老将军陷入英军重围后殉难。而这位总督大人随后更叫跑彻底,逃离战场后马不停蹄,连宝山驻地也丢了,这才导致英军接下来兵不血刃拿下上海,从而狠狠掐住大清朝的脖子。对英国的鸦片战争进程来说,这位脓包总督,真是立了一大奇功!

  如此脓包总督,正是清朝鸦片战争时代一位争议人物:牛鉴!

  都丢脸到这地步了,此人还有什么争议?说句公道话,在这场鸦片战争爆发前,战场上丢人现眼的牛鉴,非但不是什么贪腐昏官,相反更是清朝官场上驰名一时的干臣,民间百姓心中,更有“牛青天”的美誉。如此劳苦功高的标兵,怎么就落到丢脸到英国的地步呢?

  二:大清励志榜样

  牛鉴,甘肃武威人,乾隆五十年(1785)生人,他的家境,属于标准的苦孩子类型。少年时就丧父,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走上科考路后,更是长期磕磕碰碰。甘肃的教育质量本来就差,外加牛鉴家又穷,学习条件也有限。所以单是从秀才考举人,牛鉴就足足考了十五次,落榜简直成习惯。

  幸运的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牛鉴的斗志,相反却成就了他一颗感恩的心。母亲的艰辛不易,乡亲的慷慨帮助,点点滴滴都叫他刻骨铭心。他一度在西安关中书院读书,由于囊中羞涩,一度连饭都吃不饱。连书院的一个厨子都看不过去,偷偷接济他衣食。若干年后牛鉴官居封疆,特意给这厨师送来重金酬谢。如此小恩,他都没齿不忘。

  当然,比起恩情来,他更不曾忘的却是志向。再苦再难,依然谨记母亲朴实的教诲:他日倘若为官,一定要做个戏台上包青天这样的好官。

  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九岁那年,艰难打拼多年的牛鉴,终于高中进士,之后的多年里,牛鉴一度在翰林院任编修,也曾在陕西等地为官。他以包拯为榜样,成了出名廉洁奉公的硬骨头。在陕西做布政使时,就因看不惯陕西巡抚搞腐败,实名举报了几次也不了了之。竟气的把官帽子一摔,自顾自回家养病去了。

  这么个不上路子的脾气,要摊上清朝某几位皇帝当政时,十有八九就是招祸的节奏。万幸的是,此时的清朝皇帝,是正盼着整肃吏治的道光帝旻宁,特意把牛鉴叫到京城来,连续六次召见,把牛鉴感动的眼泪汪汪。擦干眼泪后就打点行装上任——去河南当巡抚了!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的河南,已经是大清朝天灾加腐败的重灾区,黄河年年闹腾,官员勾搭连环搞腐败,谁来当巡抚都干不长。但牛鉴却是倔脾气依旧:都不来我来。结果人还没到河南,好些河南当地官员,听闻牛鉴大名后就哆嗦,慌不迭的就跑调动!

  可牛鉴却不管这个,憋屈了这么多年,终于在道光帝的支持下大权在手,当然出手就是暴雨狂风,到任河南没半年,就刮起剧烈整肃风暴,数百劣迹斑斑的官吏落马论罪。以至拍手称快的河南老百姓都在传:这牛大人是天上星宿下凡,什么贪官污吏都敢狠治。

  而就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同一年,一场突发灾难,更让牛鉴赢得了河南全省士民之心:河南大水。是年河南爆发百年不遇洪水,古城开封更被洪水围困。牛鉴闻讯后直接上演孤胆英雄一幕,驾着一叶扁舟就来到开封城头,亲自站在滚滚浪涛里指挥抢险,还现学现用,搬出明朝水利学家潘季驯的治水大招,真个奇迹般逼退洪水,保住了开封城。

  如此逆天神迹,也叫牛鉴声望如日中天,“牛青天”的美誉不胫而走,更给正为鸦片战争焦头烂额的道光帝,好好打了一剂强心针:既然牛鉴这么能干,何不调他上前线打英国人?

image.png

  三:专业不对口的悲剧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牛鉴正式接任两江总督,担起抗英重任。

  但刚就职的牛鉴,还没碰上英国人,就遇到个大困难:差点就在河南走不了。一听牛鉴升了官,全河南都炸了锅。牛鉴的巡抚衙门,一度被上千人围的水泄不通。好些百姓跪在门口,哭着喊着不让牛鉴走。闹得牛鉴不得不站出来拍胸脯保证:等我灭了英国人后,一定再回河南来!这才劝的百姓含泪放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