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8时32分, 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安徽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放水,蒙洼蓄洪区启用蓄洪。截至21日18时,王家坝段水位已降至29.30米的保证水位,但淮河未来防洪形势仍然严峻。从1954年至2007年,王家坝闸累计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但不少人也为此疑惑:为何淮河容易遭受洪灾,以至于频繁需要开闸蓄洪?
行洪不畅是主因
这次是时隔13年王家坝闸再次开闸放水,也是其建成后第16次开闸蓄洪,淮河水经此流入蒙洼蓄洪区。所谓蓄洪区,是指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
据介绍,淮河位于我国长江和黄河之间,干流全长约为1000公里,但总落差仅约200米,号称“中国总落差最小的大河”,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河流流速很慢。同时淮河支流众多,一旦全流域发生降水,支流汇水速度极快,加上中游地区河道弯曲狭窄,排水不畅,很容易积蓄洪水。此外,历史上的“黄河夺淮入海”也是如今淮河易发洪灾的重要原因。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21日告诉《****》记者,12世纪末黄河南决改道,夺淮入海, 大量泥沙淤积,使得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通道,最后在安徽与江苏交界处“憋出”洪泽湖。“由于洪水进入湖区后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以致洪泽湖的湖底比淮河蚌埠段的河底还要高,形成倒比降,造成淮河行洪不畅的局面。”这也是当地谚语“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由来。
程晓陶表示,相比往年,今年淮河抗洪条件有进一步改善。“首先淮河入海水道2006年10月全面竣工后,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其次是淮河干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2006年竣工后,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可滞洪85.6亿立方米。政府还花了很大力气加强行蓄洪区的安全建设,这也是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蒙洼蓄洪区无须大量转移民众的原因。成建制的村庄都修建了保庄圩或庄台,只有零星在低洼处的房子被淹没。”
多手段协助分洪
水利部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7月10日以来,淮河以南山区普降大暴雨,淮河上中游干流及支流史河、潢河、白鹭河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王家坝水文站20日8时24分最高水位为29.75米,超保证水位0.45米。
安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的交接点,是蒙洼蓄洪区的进洪闸。位于阜南县的蒙洼蓄洪区是淮河干流中游第一座蓄滞洪区,设计蓄洪量7.5亿立方米,相当于126个西湖的水量。蒙洼蓄洪区域有19.5万居民,受到影响的2000余群众已在20日凌晨完成撤离,转移至蓄洪区内的保庄圩或庄台,有专门的服务队为他们运送必需的生活物资,保证他们在蓄洪期间能够安心生活。
除了王家坝闸开闸放水,还有一些配套调度措施来协助分洪,水利部淮河水利***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刘**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洪水下行,下游的一些行洪区还会按照确定的调度目标,逐步地启用和分洪来控制淮河的洪水,稳步地向下游行进。
未来仍面临防汛压力
水利部门表示,目前水位下降速度低于预期。据分析,淮河的上游来水还在持续增加,加之上游和中游水位落差不同,会有大量来水淤积在王家坝。因此,目前泄洪后水位变化还不太明显,预计之后水位还会有多次涨落。
国家防总21日决定维持长江、淮河防汛Ⅱ级响应。预计21日至23日,淮河流域还将经历一次强降雨过程,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水利部和应急管理部之前也一直在提醒,与南方流域相比,北方河流不经常遇到大洪水,防洪工程受考验机会和防汛经验较少,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防汛压力。【****记者 郭媛丹】
相关新闻
央广网阜阳7月21日消息(记者孙冰洁)7月20日8时32分,接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启用,滚滚淮河水流向蓄洪区。19日晚至20日晨,濛洼蓄洪区内共2000余名居民完成撤离。
当前雨情水情汛情如何?淮河流域防汛重点难点在哪?记者就此采访了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任、安徽省气象台台长王东勇。
7月20日,工作人员正对淮河王家坝闸前河面上的杂物进行清理 (图片来源:安徽省气象局)
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共经历8轮降水
王东勇认为,淮河流域的汛情之所以如此凶猛,与其入汛以来的天气气候状况密不可分。自6月10日以来,淮河流域主雨带南北摆动,先后带来了8轮降水过程,且各轮降水间歇较短。其中,6月12日至18日、6月27日至30日、7月11日至15日以及7月17日至18日,4轮过程较强,累计雨量较大。
截至7月21日18时,淮河流域中南部大部分地区累计雨量为400至800毫米,其中大别山区超过800毫米,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金寨站,达1134.3毫米。
与历史同期相比,淮河上中游以南、浍河中上游、沂沭泗南部及里下河大部,累计雨量较常年偏多1至3倍。整个淮河流域平均雨量达36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超6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3多,仅次于2003年(435.8毫米)、2007年(394.8毫米)。
雨期长、极端性强、旱涝急转
总结入汛以来淮河流域的天气气候特点,王东勇认为,首先是流域雨期长,降水日数多。从6月10日开始,淮河流域进入降水集中期。截至7月21日,流域雨期长达42天,较常年偏长20天,为历史第5位。
其次,降水极端性强,多地创历史极值。金寨(309.5毫米)、六安(290毫米)特大暴雨分别创本站日雨量历史极值。持续降水和阶段性强降水致使淮河水位不断上涨,防汛形势严峻。
此外,汛前流域旱情严重,入汛后出现旱涝急转。据他介绍,今年入汛前(5月1日至6月9日),淮河流域高温天气频发,流域西部和沿淮降水较常年显著偏少5至9成,高温少雨导致严重气象干旱。入汛后,淮河流域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旱涝急转,水位快速上涨,水库蓄水趋于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