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坠湖事件:在谴责司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反思。“深度好文”

2020-07-17 09:35:42 作者: 公交坠湖事件

第三,是否与张的女朋友联系过,了解最后一刻他们的对话内容?

第四,为什么在同事和邻居眼里,张包钢反而是一个“好人”?



通报虽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轴,但关键细节,还是语焉不详。


但我们依然选择相信权威调查,事实上也只能以调查结果为准。


所以,通报最终给出了此起事件的定性:


“为制造影响,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个人极端犯罪”。



同时,在通报结尾如此呼唤:


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


问题是,逝者能安息吗?生者能警醒吗?


如果能,那么如何让逝者安息,又如何让生者警醒?


安息什么,又警醒什么?


这一点,通报没说。


我们只能自悟。



03.


生活再难过,再难也会过。


若论比惨,相信张包钢并非最惨最无奈的。至少还有一份工作吧。何况再惨,也不是伤害无辜的理由。


20个无辜的生命陪葬,其中还有5名学生,无论他生前有多不容易,这都不是原谅的理由,即使下地狱也将受到惩罚。


但我们在谴责张包钢的同时,是否该有一些反思?


正如通报最后一句话所说,此起事件给我们生者带来什么样的警醒?


其实我最想说的话是海明威的一句名言:


永远不要对别人的不幸和苦难,无动于衷。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我们对这样的可怜之人,为什么只有恨不能有爱呢?


如果当天有一个拥抱,一个温暖眼神,一句体谅话语,甚至女朋友的一个示爱表情,他都还会留恋人间,不至于累及无辜。


我们都愿逝者安息,但他们又犯了什么错?又如何安息得了?


所以,想让生者警醒,必须要进行反思。


在当今社会的食物链生态中,已经到了一环吃一环,一环害一环的可怕境地。强者欺负弱者,弱者则举刀向更弱者。


最后人人自危,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


我们总不能不坐公交,不坐地铁,不坐高铁,不乘飞机,不逛商场,不到餐馆,不去学校,不去上班。


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时候,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方向盘”,把一车人带上绝路。?

?

当民意不畅,希望不存,这个社会就将进入一个互害模式。


在时代这辆公交车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置之度外。


所以,给予底层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才能舒缓本就紧张的情绪,才能化解阶层之间的矛盾,才能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自由呼吸。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警醒的地方。



04.


昨晚开车,与一电动车剐蹭。


我问他,伤着没?


答,没有。

我问他,什么工作?

答,工地上。

我问他,赶时间?

答,累了一天,想回去睡觉。

然后,我不问,挥挥手,走吧,路上慢点。

他向我鞠个躬,什么也没说,走了。



我痛恨不守规则者,但我更同情生活无落者。即使我让他赔我几千,但几千对我来说不影响生活,对他呢?


对于一个活着都要拼尽全身力气的人,我们还如何苛责他去守规则?


这几千块可能就是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是老人的医药费,孩子的教育费,老婆的生活费。


所以,我选择退一步。


因为,谁也不知道,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我不能做那个递稻草的人,更不能去做那根稻草。


悲悯,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底色。


有理,也须让三分。


在张包钢决意冲向死亡的那一刻,有人关心他为什么突然去陪老父亲吃顿饭,为什么在朋友圈说不要打扰我,为什么要提前交接班吗?


谁会关心他过的好不好,活的累不累?


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人类的悲苦本不相通。正如一句话所说: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但对于反社会人格的人来说,他不会孤独的过冬。


正如张包钢一样,他想死。


也要拉着一车人去死。


这才是反社会人格的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