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三问:管虎导演倔强的反主流商业大片

2020-08-26 18:23:16 作者: 八佰三问:管


第二点是有人反映影片中没有绝对的主角,人物特别繁杂,也有说感觉配角的光彩掩盖了主角的光环。

?

管虎是谁?是既拍出过高分作品《生存之民工》《杀生》,又拍出过近9亿票房《老炮儿》的,正处于创作旺盛期的成熟导演。他是不会甘于以惯常的思路来浪费这么好的题材。他做了太多的反主流的表达,最明显的就是以群像替代主角,以游观替代主线。

?

《八佰》讲的是众生相,你可以理解成影片里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现场的“主角”。电影里每一个角色的行动和选择,其实也就代表着那个时代里每一类人的选择。

?

管虎的主要着墨对象,除了谢晋元这些已经把牌位都摆在家庙的正规军人的形象,更多的是边缘的“散兵游勇”。他们当中很多人或者是第一次上战场,或者是时时想着逃走的人精,或者是得过且过明哲保身的兵油子。这些人的成长,或者是坚持,更有广泛的代表性,人物弧光也更为完整。


?

对岸人物的描述也非常重。无论是国民政府的**人物,还是满腔热血的年轻学生与志愿者,甚至还包括**、**、京剧演员、间谍、记者、家庭主妇等。庙堂之上,贩夫走卒,在这个电影里都有自己形象的展示。这还不包括删除了几个能够带来更多位面的角色。有的即便着墨不多,前史和人物动机也基本都有交代,称得上严丝合缝

?

影片的名字叫《八佰》,不是一百的百,而是加了一个人字边的“佰”。它本义是百人之长,也是“百”的大写,既指代了战役中可歌可泣、以一敌百、值得大写的中国将士,也代表了抗战中全体国人被激发出的不屈精神和民族脊梁。

?

上面讲主角的广度,接下来谈深度。影片从各种的角度去挖掘一场战役的众生相,这里面不仅仅是有英雄,比如像谢晋元、山东兵那样一生报国的仁人志士,同时也有犹豫不决,缩头缩尾,甚至苟且偷生的人物。


?

比如说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他事实上是到最后都没有什么成长的,也没有改变。他一直都是在算计中生存,最终也是守军里唯一一个成功逃脱了这场战役的人。

?

这代表着在这样一个大型剧场中,绝大多数人都可能放弃自我,去跟随集体、步调一致地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依旧存在着不愿进入统一气场的异类。管虎导演放走了老算盘,也是给银幕前的大多数人留了一个台阶,给极端环境下的抉择留了一个可能。(这里有一场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和欧豪饰演的端午的对手戏,极为精彩)。所以,《八佰》其实也是在探讨国民性的复杂、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

从整体上来讲,《八佰》里个体的清醒,往往被大时代所裹挟,被动地往前走。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在煽动民族抵抗外侮的情绪,而是对这些情绪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刻意的距离。这可能会对习惯了充分代入、跟随情绪跑完全程的观众有些不适,但必须要要说,这才是高级的。说句更直白的话,这也是《八佰》不同于《战狼》的根本所在。


?


为什么要这么结尾?

管虎导演另外一个反主流的表达就是结尾。这也是第三个较受争议的地方。

?

很多人说这片子烂尾了,前面那么多的战争场面,到了最后卡壳了。他们觉得结尾重点讲撤退,不过瘾,甚至觉得窝囊,最后的**,为什么不去拍狙击战那一支?如果重点讲那些为了保护大**撤退而牺牲的孤胆英雄,会让观众的情绪更加地激越。

?

向死而生的狙击小队


惨烈悲壮的冲桥撤退


其实这个结尾可以商讨。

?

如果像好莱坞式英雄电影的套路,那一定要把孤军奋战的孤勇与残酷拍到极致,到最后几个人在火光中与敌人玉石俱焚可能更加地高光,也更加地煽情。

?

但是管虎选择了更加倔强地表达: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但是你想要的东西我偏不给你,我就要做一个和你想象不一样的结尾。

?

所以他放下了狙击战,重点讲迎着日军的枪林弹雨的一场悲壮冲桥逃亡。我认为,这里导演想讲的重点甚至也不是逃亡,而是讲在逃亡之际对岸民众的反应

?


影片的最后,是用非常大的特写展示了民众在铁丝网前向这些战士伸出的手,也是电影定档海报的主元素。这些手势,有想抓住战士的,也有向他们伸出大拇指的,最后特写是紧紧握住的拳头。它代表着民族众志成城的决心,也意味着这场战役中,战士的牺牲像一个火种,在国人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抗争火焰。

?

当然了,我能理解导演的表达意图,而且我也很喜欢最后这个大特写的镜头,它特别地含蓄,但又特别地有力。但是,如果从卖片的角度,我还是希望能看到狙击战那边的比较煽情、过瘾的部分。它完全可以和冲桥大撤退平行剪辑、交相辉映,这样的话,可能这部电影的结尾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