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三问:管虎导演倔强的反主流商业大片

2020-08-26 18:23:16 作者: 八佰三问:管

今年影院复工后第一部国产商业大片《八佰》8月21号上映。该片14号开始做了点映了,截止到发稿时(21日8时)票房成绩已经超2亿,成为助力电影业复苏、提振电影市场最有力的影片。


?

点映之后,我所了解到的反响总体还是非常好的,有直白的“感动”“激励人心”“很好哭”,有“以小言大”“历史寓言”“反思性与时代性并进 艺术性与商业性俱佳”的评价,当然也有一些艺术表达上的疑问与争议,我来解读下其中三个比较典型的话题。


预告片




为什么是仓库保卫战?


最有争议的话题是:为什么要选淞沪会战中的只有7天(影片中展示为4天)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来进行重点展示,而没有去展示持续了3个月的全面对抗的淞沪会战。

?

展示宏大场面的战争片确实非常多,比如《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中国的《大决战》三部曲等,但是更多的是从小型战役甚至个人角度来展示战争。比如《集结号》《敦刻尔克》,比如影院正在热映的、获得今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1917》,就是从两个战士送信这样一个非常小的角度展示的。这个故事虽然很小,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但是并不代表它就不好看,它对于战争本质与人性的挖掘非常深刻。


?

《八佰》选择的四行仓库战役虽然只是一场宏大的战争背景下一个小的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故事就不精彩,甚至因为它在历史上的关键地位、天然的戏剧冲突,更加容易做出浓墨重彩的效果。

?

比如八佰壮士守护的四行仓库和当时的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北岸是被战争炮火摧毁,沦为残垣断壁,陷入敌人铁骑的破败家园和修罗场,南岸则是灯红酒绿、偏安一隅的人间天堂。北岸的人因为面对强敌的进攻,随时面临死亡,而他们拼死守护的对岸的人,却是醉生梦死,苟且偷生,好像踏过了这条河,对岸人的死活,都与我无关。

?

中国历史上对于英雄与先烈,向来不乏***前的看客。他们大多只看断头的乐趣,却不去了解被杀者舍生忘死究竟为何。即便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也不过是怀着****当顺民的念想,以与己无关的看客心态,来面对外敌的铁骑。



《八佰》从其题材、制作、阵容以及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无疑是一部商业大片。但是这样的“大”,着眼的却是故事的时间、空间以及人物的“小”。无论是四行仓库的战士,还是对岸观看的各色人等,他们都集中在仓库与对岸的街道上。这让我想到了“剧场效应”,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习惯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八佰》的故事天然是一场大剧。随着这场隔岸观战、近在咫尺的的小型战役的不断发展,“看客”的心态也在渐渐变化。


它就像一场大型的现场直播。在历史上,它本来也只不过是国民政府演给国际社会的一场秀,是希望得到同情与支持的残忍道具。电影中对此也有展示,除了两岸中**民的对望,天空上有飞艇里的外国观察员,租界高处还有各国媒体记者的现场直播。这样一个众多视角的直播事件,原本只是一场**的博弈,但是其中的“演员”,也就是守卫将士们却独独没有把它当成戏,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这场戏变得更加直观地血腥与壮烈。



一次次歼灭不可一世的敌人,浑身绑满***跳下窗炸楼下的敌军。现场直播中,鲜血是真实的,牺牲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牺牲对于对岸的人,心灵的冲击力直接而强烈,渐渐瓦解了他们的“看客心态”,让他们渐渐融入这场战争当中,找到了作为这个国家主人翁的尊严,唤醒了他们内心的民族意识。

?

战争不在大小,每一次保家卫国的抗争与牺牲的行为都是伟大的。如果战争不能换来更加文明的世界,那它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悲剧。《八佰》所想做的就是通过展示这样一场奇特的、直观的战争对民众的影响,来探讨抗日战争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乃至反思战争之于人性和文明的戕害。


?


为什么感觉没有主角?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